游戏力这本书我真的非常喜欢。主要是之前像正面管教之类的,我并没有太好的应用场景。但是陪孩子玩游戏算是一种刚需。读书果然是有应用场景,会更吸引人。
孩子对于游戏的理解和成人是差别很大的。对于我们来说,游戏只是一种闲暇时的小乐趣。我们总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他们生活的几乎全部。
孩子是不可能适应我们的生活的,所以只能是我们进入孩子的生活,与她建立连结。
书里说的蓄满杯子很有趣,就是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的能量就像一个杯子,有消耗就需要有补充。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孩子无理取闹坏脾气,其实根源都是因为他们的杯子空了没有被。适时的续上。
怎样和孩子建立连结呢?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去。
在游戏中认知社会
孩子是天生的弱势方。所以经常会有无力感。当然他们对成人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所以他们会经常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来把自己放在一个有主动权的位置上,比如说扮演医生,扮演家长。扮演国王等等等等。或者他们会在游戏当中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孩子都很喜欢玩的厨房用品。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会体会到。不同角色的视角。就会。更有掌控感,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信。比如孩子很怕看医生,那么就可以配合孩子,让孩子来用听诊器来用各种的设备对自己进行检测。那孩子觉得这件事其实没有这么可怕。
获取力量感。
就像前面说的,孩子在体能智力方面其实都处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但他们也有掌控的需求。
其实哪怕是大人也对力量这件事有着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崇拜有力量的人,但一方面又对这种力量感到疑虑。比如大人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但又不希望他们用这种力量来对抗自己。
其实在中国这种矛盾就更加的普遍而突出,因为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无所不能。勇气爆棚,但我们又希望他们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收敛起自己的棱角,不被社会所排斥伤害。从这种角度说,孩子也很为难啊。
a具体表现在孩子有的时候玩一些对抗性的游戏或者攻击性的游戏的时候,大人可以对他们进行一些引导,但不要强制的去阻止。
书里的例子就特别有趣。比如小朋友用水枪攻击他就对孩子说,你对我开枪,那我就要爱你啦!同样的,如果是踢,咬等等的方式,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增加大家的连接和乐趣。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当孩子骂脏话的时候。其实孩子骂脏话并不是品行不端,还是他们突然意识到这样的词汇会引起人的关注。其实大部分时候孩子对脏话的意义并不理解。只是忽然发现了言语的力量,然后就要不断地去。尝试。
克服恐惧
恐惧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正面对抗的反而会起反效果。
比如我小时候很胆小,我爹对这一点就非常的不满,所以他如果看到我害怕要么就是指责我,要么就强迫我去做一些我不敢做的事。其实本质上他是觉得,我的恐惧也是他的责任。那他就必须要把这种恐惧消除掉。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当然就是让我不要害怕就好啦。
可惜事与愿违。最后就发展成我对我爹很恐惧。其实到了现在都觉得和我爹交流情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倒是基本放下了,但是他对表达情绪感受特别的排斥。
所以对待胖妞,我会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其实我妞一直是一只天不怕地不怕的神兽。打出生起就没见他真正怕过什么。但是前些天,从地下室拿了个以前的瑜伽球上来,放在房间本意是让他可以玩一玩。但是我牛第一个反应是直接把球推开,然后爬到了我怀里。我当时就隐隐觉得他好像是有点怕这个球呢。
我其实也并不知道他到底在怕什么。我猜想可能是因为这个球跟他人差不多高,又能滚来滚去,也许会形成一种压迫感。
其实放着不管也没什么,但我想可以通过这个契机。让他体会一下。克服恐惧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对我也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因为帮助孩子走出恐惧也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说穿了。每个人一生绝大部分的问题都和恐惧有关。
然后我就考虑可以循序渐进的。让胖妞知道说这个球其实没有危险性,而且可以通过跟球玩耍来。有一种开心的情绪取代恐惧这种负面情绪。
我初步的尝试是让她坐在我对面,然后我坐在球上蹦一蹦啊扭一扭,啊,跟妞妞打打闹闹啊。在拍拍球让他知道这个球的声音是怎样吧?
然后就把妞抱在身上,带她一起感受球的弹性。他不那么抗拒的时候,我会把它放在球上,然后有点像一个小蹦床。
大概过了一个星期吧,昨天他就会自发的去碰那个球。拍拍球把球推来推去。看到这种转变我特别高兴。因为我深知恐惧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我不希望妞。将来要受到恐惧的困扰。
当然我也不想矫枉过正,如果是有些正常的恐惧或者无伤大雅的恐惧,其实也不必强求。
释放情绪
不仅是恐惧,其他的各种情绪,比如愤怒,伤心等等,都可以通过游戏来释放。
当孩子在一种情绪中的时候,其实不需要太过于紧张,直接干预他们的情绪。其实孩子会有一种自己的平衡。如果她伤心难过,那么可以温柔的陪伴她,让她哭泣来度过。这段时间。当孩子愤怒发泄。其实最好的办法也是感知她的情绪,让她可以通过。某些方式。抒发出心中的郁结。
性别差异
这也是我感触非常深的一点。因为我之前就思考过。社会对性别的差别认知和对待,其实对孩子很不公平,也会给他们造成。刻板的影响。
基本上我们会觉得女孩应该要温柔。,而男孩应该要独立。想起之前一个读书群里面曾经探讨过,父权社会对男性来说是不是也是一种压迫?
不考虑压迫的程度和影响的话,那答案是肯定的。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男孩应该要表现出勇敢坚强的一面,而不接受他们可能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情绪感受。以至于有些孩子会通过暴力和攻击性来释放心中的无力感。
我认识的一个德国朋友,他特别需要秩序和掌控感,不轻易表达情绪,也不轻易谈论自己的事。后来因为因缘际会,熟了以后发现,他小时候,妈妈很少会给他亲密的接触。总是教导他说男孩子就是要勇敢。而整个社会上的定义更强化了这一点。
所以他表面上看起来理智又坚定,但其实内心其实冲突不断。但有些事情脱离掌控的时候就会变得很焦虑。
这应该是大部分男性都会遇到的问题。
女孩就反过来,大部分人会觉得说,女孩子干嘛要这么坚强?自己打拼的再好。最后还不如找个人嫁了。问题是自身不够优秀,怎么能够嫁到一个优秀的人?
像这些说法我就特别反感。所以我就立志于要让妞妞自己决定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不是号称性别,并非男女,而是看这两者占到的比重。撇开性别的激素,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决定的根本。
所以我在妞出生之前就想过,我不会一定要给她买可爱的粉粉的东西。玩具方面也并不觉得女孩就一定要玩娃娃这些。很多时候是这种社会定性造成了偏见,最后女孩先入为主,就真的只喜欢这些。这种偏见从根本上断绝了一个人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探索自我的空间,多么可怜可悲!
我的思考:
其实陪孩子玩游戏的过程当中,还是多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调整到孩子的频段上。游戏并不是简单无聊的重复,除了可以培养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很多。
我其实一直很遗憾,我父母是一直很讨厌玩游戏的。但我一直很渴望能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来玩些什么。
我特别喜欢玩游戏,陪孩子们玩游戏也算挺有耐心。基本上孩子都挺喜欢我的。以前倒也没有细想过为什么。现在想来是我做到了与他们平等,并且愿意主动去参与。
妞妞现在还小,能玩的东西不多。确实长时间的陪她也会觉得无聊和厌烦。调整心态。找点新意。是我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