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同事的交流整理自己的为什么没有晋升?也是自己个人成长的问题第一条欠下债今晚就顺便还了。自从晋升第一次失败,与师父每年都会讨论晋升话题。这篇文章也是近期师父辅导后就该完成复盘总结的事情,实在是太懒了今天才勉强交第一稿。
师父说我跨过了自己的鸿沟,现在我再回看过程:从年前开始参加了1个多月的逻辑思维训练营,很简单一个关键词,写出思维逻辑框架。越写到后面越发现自己在固有思维中。日常工作+参加训练营还是比较累的。有时候交流分析到11点多,坚持下来不断复盘还是有不懂和迷惑的地方。社群内全是刚参与工作和还在上学的95后,又感觉我们问题各不相同,都在各自摸索中,推荐的思维相关的书籍和冥想的训练。
讲讲我发现问题的过程:
个人思维模式的观察,浅层思考过多。
1) 喜欢写成某种定式的,比如固定的3问,套用某种思考套路,把思考流程化。这个也跟我之前的职业背景有关,比如客户服务、市场活动中,就要制定流程,一定SOP化。
2) 关于问题的分析的视角,会在某个情绪上,喜欢的多看,不喜欢的少看。
3)知识树的迭代和优化,互联网待久了喜欢新的但都不深,对于深层思考和有效学习都不足。有一点必须讲,我的师父让我静下心来,不要什么都想要!我当时还不服的。之后我也想了想,这几年工作要求横向的比较多,技术领域上学习的就是表面的几大块,再往下没深入过。在工作能力上从市场营销上跳出来后,自己也没有想清楚往哪一块深入发展也是浅层。
思维认知底层的更新,总给自己思维的懒惰找理由。
1) 思考抓住本质,这是师父一直cue我的点,行动过程中我的表现不太稳定,有时候能抓住有时候歪楼总是想套用思考的一些套路。
2) 在与训练营讲师打磨课程的过程,发现思维的懒惰,拆解问题中3级问题甚至5级问题,我觉得自己只有1-2级。在得出观点后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用讲师的话说:用对方的思路再理出一个理念来,那才是真的牛。
3)思考的有效迭代,一天要面对很多问题看似多线程高效率的迭代,但真的有效的单一问题的迭代,我意识到做的不好。我总是跳跃在各个问题中卷自己,让自己更加的焦虑,而不是迭代出一个清晰的答案。
再思考自己的晋升问题,能成事但思维认知达不到要求。
1) 不得不说,新时代已经来了,原来我应该有这个敏感度的,但在不断自证价值的过程中,思维的妥协和懒惰让我没有及时的意识到新时代已经走近。还有纠结年龄,层级这类低维思考中,而在新时代下我应该走向哪里?组织需要什么样的人?在没有看到新时代来临下,自己自认为勤奋的感动 。
2) 卷自己,强PUSH自己,参与各种社群、培训,越参加越焦虑。还是感觉问题是存在的。认为思维结构不行学习了还是觉得不行。认为自己不会说练说就上演讲课,总还是觉得没解决自己的那个问题。
3) 重新看个人晋升,思维底层还是在线性解决问题的部分,有人会说顶设能力,我想说千万别修炼这个。就搞思维能力,让自己的认知系统是一个自由,可上可下可左可右的弹性系统。
当下有效行动和结果
唯有行动,且有效行动才能解决。我跟着训练营做了几次作业,整理学习并交了作业,才意识到自己思维深度不够的问题,有几个改变:
1)面对问题多问为什么至少5个问题。不自以为是,在交流时姿态要放低向不同的人学习。对方为什么会这样讲?背景又是什么?逻辑是我理解的这样吗?客户价值是什么?关键人是谁?
2)看清情绪,如果自己或对方已经有情绪了,此时最有效的沟通是:这个要再研究学习下,吸收新的理念,消化对方的视角,迭代自己的思考。当然如果不得不面对,请学习一下《演员的自我修养》提升自己对不同视角的业务理解。就像一个角色,不同的人演出不同的味道,你能演出几个味道。我这才理解郭台铭为什么喜欢看宫斗戏。
3)缓表达和决策,原来有一个点时马上开干。现在不了,把想法写下来做一些基本功,再找几个人聊聊,觉得这个方案有哪些问题没考虑到?对受众的价值是什么?这里的受众不是单一受众,上下左右都想想。把互联网养成的速成习惯打破,快速迭代也是基于想清楚的。
最后,现在是我一年一度最低落的时期,今年终于知道了问题所在,知道未来5年的规划,但还没有想清楚下一步要怎么走?
与几位90后的朋友讨论人生难题时,他们的清醒让我打破了理想主义的生存之道。对自己负责放下理想的外套,“自由”的生存着才是真理。
晋升不是组织,不是主管,也不是自己的事情,认知系统的提升才是保持竞争力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