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一直持续读了一些书,有用的、没用的,喜欢的、不喜欢的,纸质书、电子书……到现在每天都要读一点儿,只是进度有时快,有时慢,如果不读,内心甚至整个生活都觉得少了点什么。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
我觉得出于这四个原因:一是读书是一种趣味;二是因为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三是读书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物的精神生活,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生活;四是能够使人追求活着的其他可能性。
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该如何更高效的选择读什么书呢?
通过我这些年读书的经历,大致有这么几个途径和方法。
一是最传统的逛实体书店或网上书店,如果你有兴致也有充足的时间的话。无论现在的电商如何发达,电子书如何价廉便捷,我还是会买部分纸质书,那种纸张的质感、触感和重量感,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我尤其喜欢那种装潢设计很有调调的书屋,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消磨一本书和一杯香浓的咖啡。
二是看一些读书分享节目或APP 。比如我一直在追的优酷网梁文道主持的《一千零一夜》、喜马拉雅FM出品的《声音图书馆》,还有豆瓣读书、微信读书、掌阅等等。今年我还配置了亚马逊的kindle ,它比纸质书轻便,比手机屏幕更护眼。四月去日本旅行我就随身带着它,在候机、候船、候车以及临睡前都在读,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就是在这个期间读完的。
现在说说具体选择什么书来读呢?
不同的人会读不同类型的书,同一个人也会读很多类型的书。如果你是通过朋友介绍也好,浏览书评也好,选到一本以为适合自己的书,真正读起来缓慢、艰涩又无趣的话,我认为就该适时放弃,至少此时这本书并不适合你。也许过一段时间或几年再读的话,会有不一样的读感。
如果你读了某位作者的某一个作品,觉得很棒,可以拓展读一读他/她的其他作品,还可以看看这些作者喜欢或推崇的作家、作品,这样一连串的读下去,会获得很多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很早前我曾经读过一本严歌苓的作品,很喜欢,后来就陆陆续续读了她的绝大多数作品。有一段时间我读韩寒,他提到他读过的例如《皮囊》、《平凡的世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我也去读了,都真的值得一读。
一些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也值得我们花点时间,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钱钟书的《围城》、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余华的《活着》等等。
读再多的书也不会让我们更年轻更富有,但那些读过的书,会让我们看到世界的复杂多变,体味到人性的更多可能性。那些读过的书和感悟会随着时间不经意的成为你的情绪、气质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