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勤记100·一百篇与一等奖
“老师,你教作文看上去这么牛逼,为什么不写书呢?”
作文课的孩子怼来了一句,但确实是一个好问题。
我们先来说说,写作与作家之间的距离。
体育冠军成为教练员,作家成为教作文的,学而优则仕,难道不应该是这样吗?
事实上也没有那么多的体育冠军是冠军教出来的,真正的畅销书作家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教作文。
况且追根溯源,首位的冠军和作家都是谁教出来的呢?
作家最不可能被传承,这可是鲁迅说的。
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作家,他得有与众不同的经历以及独特的思考能力,这个无法传授,也复制不了。
我国每年有20万的出版物面世,作为普通读者,我们知道的有多少;即便知道的,买到的,看的有多少。
一本在别人那里知道的好书,一时兴致翻了一翻,看了几页,估计就束之高阁了,至于作家的文采,作家想要表达的真正内容没有几个能说得上来,这看书的效率真抵不上听书来得直接。
图书早就成为快消品的市场,而真正有销量,能达到5千册这样保底线的,估计也存在于那些说得上名字的作家手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作家出书的方式早就改变了一种游戏策略。
最简单的方式和所有营销的策略一样:蓄客。
有粉的作家,出版社才会把书号的橄榄枝抛给你,当然你自己愿意花高价向小出版社买的除外。
如何蓄客,说白了就是提前变现。
把自己的思想或者专业领域的工作知识通过文字媒体公众号、简书、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甚至短视频的抖音、快手提前分享出来,让别人认识你,知道你分享的内容对我有帮助。
现代人不是买不起书,而是浪费不起那个时间。
那怕你最后把一年的日更内容做一个精辟的合集,别人也照样会买,因为书不仅仅是消遣,它已经有了工具书的标签。
目前很多知识服务平台都在做这样的事,它比起读书见面会而言,增加了读者与作家交流的机会。
以前的作家高高在上,现在的作家越来越靠近读者。
因为有这种靠近,也激发了他们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以前孔子述而步著,估计也会担心,我的思想被复制,以后还如何找学生。孔子担当的是教师的身份,毕竟现在流传下来的书都是弟子凭记忆所写。
作家或许是遥远的事,当然也可能水到渠成。
但水池里的水一定要够,作文教学的老师自己要先成为写作者。
保持思考的习惯,内容写作有节奏的更新,才可能让一切成为可能。
学文学的本科生,老师的要求是先交100篇原创的文章。你得先有写作的动力,100篇足够让一个人养成习惯了;
坚持用三年的时间写上1000篇的日更,一定能挑出100篇较为经典的文章,这是一本书的内容最基础的量。
即便自己成不了作家,但你教的孩子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