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师范类大学接受教育的我们或许都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这些字眼不陌生。即使不是师范类专业,专业也有着许多师范类的必修或选修公共课。巴普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以及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等等名词以及背后的理论我们都耳熟能详。然而,只有在我们走向讲台时才能清楚地意识到理论和实际有多远。面对棘手地孩子,我们能不能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地不落下?
若想找到解决这些棘手问题的答案,我想《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通往卓越教育之路》一书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不少灵感。马文·柯林斯秘书学出身,本科阶段几乎没有修教育学的课程。但是走向教育岗位后,她却成为了美国教育学界的一个传奇,引起了全美范围内的讨论,其影响持续至今。
她一直用全身心的爱去感受和支持每一位学生,坚定的贯彻她的教育学理念,永远真诚的尊重和赞扬每一位学生。这些或许在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学理论中提出来了,我们很多人也了解,但真正去贯彻落实的人有多少?在实施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多少困难和阻碍?“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尊重)、共情”简简单单的三条原则,实践起来却是极难。谁不喜欢美好的东西?乖巧、漂亮或聪明的孩子我们都喜欢,对于这样的孩子三条原则实施起来并不困难。但当我们面对的是脏乱、调皮或迟钝的孩子呢?是不是还有勇气去接近并花几个月的时间来尝试建立与他们的沟通?这些柯林斯都做到了!她的爱与耐心让人动容,她能真正与学生达到共情并理解学生的需求。对于这些普遍“不讨喜”孩子,不像很多人的失望或是责备,她能看到这些孩子行为背后的“求救”。
在书中有一处写道:“马文压制住了责备他的冲动,反倒问他有没有伤到自己”,这一细节让我十分感动。马文和我们一样同样会因为调皮的孩子而感到愤怒,在被小孩子冒犯之后她同样会下意识的有责备的冲动。她有着很多的爱、包容心和耐心,但她并不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她的卓越之处在于能尽力保持理智,让爱而不是愤怒占据她的大脑。而正是这些细节,让她的学生们感受到始终如一的爱,不是因为自己表现的好才悲哀,而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被爱的,这是真正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样的无条件的爱可能会被人误会为“溺爱”,但马文不是这样的。
马文同样也是一个有着高要求、严标准的老师,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对于后进生,她都相信他们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在她的教育中,她从不低估学生的能力也从不放低对学生的要求,她抓住每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让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充盈在他们身边。在她的教育中,并没有太多学科的界线,一个短短的故事她可以讲二十分钟,从语言学角度的构词到历史、地理等等。事实证明,这些看似不适合小学阶段教的知识,学生们确实能掌握。她鉴定的相信“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而她也从不“给学生机会让自己失败”。每一个从她教室里走出来的孩子都能够阅读,都对自己有着坚定的自信。
这也启示着我们的教学,在一个普遍存在的成绩至上观念的教育体系下,有些学校从小学起便为追求分数开始十分死板的教育,并且我们小学的科目和教学内容也相对十分局限。而教育部仍呼吁进行“减负”是不是真的合理呢?或许我们在小学阶段的课堂进行基本的识字和算数教学时,也可以增加历史人物、地理风情和科学现象等等的介绍,让孩子们看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从而引发其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正是创造的源泉!在我国越来越需要创造型人才的当下,教育改革必行之,而彻底的教育实验和改革或许可以从小学开始。让孩子们从小学开始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以好奇心为桨,去探索知识的边界。
马文并不是简单的将知识教给自己的学生,而是真正地在培育一个独立的灵魂。用严格的要求教知识,用爱来育灵魂。
她以“空瓶”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不带任何偏见地面对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心去认识学生们美好的灵魂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她从未有意去了解教育理论,却完美地将人本主义、强化理论等主流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因为她细心地发现和总结每一种能够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更多的知识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思考的教学方法和那些让学生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方法。她的教育学方法很多都在如今被普遍使用,例如,用提问来增加课堂参与感并促进学生的思考。她在乎的不是“表面化”的课堂参与感,而是真正的让孩子们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以让孩子们更好地应对复杂地社会生活。她的教育理念让人动容,其教学目标却又十分实在。
我想这样一本书不仅是为所有有志于教育的人所写,同样也是为每一个人所写。在书中,马文·柯林斯记录了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教育之道,更为宝贵的是她身体力行地展示了如何做一个正直而坚定的人,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她的教育之道中,教师和家长能够获得起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从而为学生和孩子提供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终生受益。而她面对公共教育体系的堕落时表现出来的反抗的勇气和坚持自我的信念,她在面对“后进生”时绝不抛弃一直努力的执着和热忱,则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写的人”。
愿每一个教育者都有此般教育热情,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遇此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