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上海,又一次沦陷在烟雨迷蒙的黄梅时节。
阳光变成了奢望,空气里浸透的都是潮湿和闷热,让每个人毛孔里都蕴藏着无处可逃的一丝烦躁。
我从骨子里不喜欢南方这样的季节,却又对梅雨的日子残留着些许难忘的记忆。
N年前,也是在6月底,一家人决定暑期出游去西藏。临行的前两周,孩子学校的老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们一份菌类的种子,说只要环境适宜,不出三五天定会长出菌类来。
孩子很好奇,也很认真的依照老师嘱咐,将种子满心欢喜种在配套的盆里,小心翼翼的浇水后还用新买的毛巾浸湿后,一圈圈仔细包好,说是要让它暖和些,好早些发芽破土。
每一个清晨和黄昏,即使在灰沉沉的梅雨天气里,一想到还有一件值得期盼和惊喜的事情可以做,我和孩子都会满心期待的跑到阳台,去看那个被五花大绑的家伙。然而,静悄悄的,它没有丝毫改变,心也渐渐凉下来了。
直到有一天,孩子放学后,十分失落又郁闷的跟我说,班级其他同学种的都长出大蘑菇了,还全家烧汤了呢!为啥我们种的连个蘑菇腿都没看到呢?
看着孩子失望的大眼睛,我自己琢磨后耐心跟她一起分析起来:
1、如果别人种的能长出蘑菇来,那说明种子没问题哈;
2、梅雨季节本来就潮湿、闷热,菌菇即使没有毛巾的防护,在现有的生长环境因素里,水分、温度都已达到适宜的条件了,那我们让它层层束缚是不是就显得多余了?
3、生命不能没有氧气和光照,我们可以尝试着将配套的花盆顶部戳个小洞,是不是让它也有呼吸的空间更好些呢?
孩子听后顿时信心又来了,心心念叨着“蘑菇,蘑菇快长出来”,可是悲剧的是,直到旅游出行前,都没有看到惊喜和意外,我们几乎差一点一时冲动把这一坨土疙瘩丢弃了。
随后,是逃离上海黄梅雨季的出行,很快,种蘑菇的事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十天后,家里发生了一件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惊喜。
蘑菇真的,真的长出来啦!
好大的一朵,灰色光滑的伞盖几乎覆盖了整个盆,它硬是用尽全身力气从之前戳过的小洞里奋力挤出来,纤细的腰身被死死的卡在缝隙里,似乎在呐喊:“我要长大,长大,大,大。。。。。”
从形状看,它属于平菇类,其貌不扬,却又精神可嘉。我和孩子如获至宝,又不得不钦佩黄梅雨季的弄巧成拙,反而成就了一个生命的诞生。那些我们曾经的付出、期盼还有失落,都是为了这一刻的惊喜做的最好铺垫和酝酿。
它是那一年黄梅季节里,让我和孩子都感到甜蜜芳香的记忆。
一颗种子,只要具备生命成长必需的条件,落地、扎根、成长就变成了它骨子里的使命。很多时候,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耐心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惊喜。
就如每一个孩子,都与生俱来会渴望自由、健康和成长,都会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认同感,都希望自己是父母和家人眼里那个了不起的孩子。只是个体先天的差异、后天环境、条件等各个因素的千差万别,才在每个孩子间产生了很多差异和不同。
身为父母,每一个孩子就如种在自己家里的蘑菇,期待着破土而出的惊喜,又要意识到成长等待的煎熬和漫长,那些曾经以爱的名义给与的保护和束缚,或许真的是多虑了。给孩子一个自己由内而外、积攒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发挥吧!
即使晚点,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