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桓公即位
齐国,是当年助武王伐纣的大功臣姜太公的封地。太公立国后,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等一系列合理政策,使齐国成为东方首屈一指的大国。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国君襄公被大臣所杀。而早在齐襄公即位之初,他的两个弟弟便被迫外出避难。公子纠逃到鲁国,由管仲辅佐。公子小白逃到莒国,由鲍叔牙辅佐。两位公子襄公已死的消息,都快马加鞭地赶回国争夺君位。公子小白抢先返回齐国,在路上遇见管仲。管仲为帮助公子纠即位,一箭射向小白,却恰巧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靠装死幸免于难,最终夺得君位,即齐桓公。后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不记前仇,起用管仲为相,开始朝着霸业迈进。
二,管仲辅齐
管仲成为齐国相国后,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积极改革齐国内政。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案田而税”。所谓“案田而税”,就是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田地的好坏或产量高低来征税。这样一来,国家财政收入就增加了,私田的合法性也得到了承认,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二是“军政合一”。管仲的改革,基本维持了“国”、“野”分治的制度,在“国”中设置二十一个乡,其中工三乡,商三乡,士农十五乡。此十五乡每乡两千户,每户一人当兵,出两千人。五乡出士卒一万人,为一军。士农十五乡共组成三军,分别由国君和国、高二卿来统率,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使其成为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事武装。三是“专业分居”。严格执行“士农工商”的分区定居制度,即按职业分别居住,使人们安心从事本业,既保证了社会生产的需要,也避免了社会动荡。管仲的这些改革,使齐国犹如一个高速运转的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强大的兵员和各种物资,为齐桓公的霸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桓公首霸
齐桓公经过管仲主持的改革,国势日渐强盛。齐桓公又听从管仲的建议,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这时,游牧民族山戎侵入燕国,齐桓公率军援燕,打败了山戎。之后,齐桓公又打败了入侵邢、卫的狄人。齐桓公这些扶危济困的行为,受到很多诸侯的拥戴,一时之间威望大增。不久,南方的楚国不断北侵,对中原各国构成严重威胁。公元前650年,齐桓公联合宋、卫、郑、曹等国伐楚,与楚军对峙于陉。后齐、楚两国在召陵订立盟约,双方撤兵回国。齐桓公这次出兵,虽然没能在战场上战胜楚国,却延缓了楚国北进的步伐,进一步赢得了中原诸国的拥护。
四,葵丘之会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齐与鲁、郑、卫、宋、许、曹等诸侯国会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周天子也派遣代表参加。会上签署的盟书规定:不准壅塞水源,不准阻碍各地的粮食流通,不准改换嫡子,不准随便杀士大夫,不准士世袭官职,参与会盟的各国都要言归于好。葵丘之会是齐桓公召集过的最盛大的诸侯会盟,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