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的时候就会赐我一场过敏,我对春天的基础认知不拘于停留在春雨,春雷、春光、春花的层面,她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她让我在思想上没有对她接受的时候先在脸上开启了一些感受,于是虽然我们还留恋冬天的故事,隆冬的雪花,和未完待续的春节,都无法阻止春天的脚步,她就和贾宝玉一样,先是听到他的脚步声,才是人物的出场.当别人说春天没来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她来了.
读《蒋勋说红楼梦》,在第一本和第二本中反复读,隔一阵子再读还是觉得忘记了很多人物脉络,于是开始记笔记,查资料,无果,还是会忘记,有时候调侃大概是以前背谱子背歌词背多了,脑子使用率达到了峰值,以至于现在“心宽体胖”忘记了很多脸庞也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不记得某个曾经同窗挚友的名字,当有人提起一些人的时候我竟然努力的搜索脑子里的印象,然而,没错脑袋空空.
记忆当然不是因为年少轻狂而耗尽,而是时钟频率已经更迭转载,我们不再是红楼里十二三岁的少年郎,不在拥有可以在肆意挥霍的时间,我们早已长大.虽然人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告知中年也是青春年少,生日蜡烛一直买18,然岁月的痕迹岁月的沉淀还有命运的齿轮都在告诉你,也许中年迟暮算青春,但我们青春逝去后得到的沉淀和思想未尝不是一种告别青春的演唱会.
我们对很多歌手也是这样,有时候花个大价钱买个内场倒不是此刻多喜欢这位歌手,而是觉得青春无价,觉得此时的自己是值得这一场关于青春的旅行.作为大人我们知道真正的领悟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有一点像我们在读赫尔曼•黑塞的《流浪者之歌》(又名 《悉达多》),作者把悉达多和佛院,分成两个人来写,年轻的悉达多在寻求一个真理的老师,一旦找到真理的老师,就要跟他出家去修道悟道,有一天,他真的碰到了佛陀。别人就说你一生都在追寻真理的老师,现在碰到了,为什么不跟他出家去悟道?
他在那一刻呆住了,他忽然想说我才二十几岁,好像我应该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如果有所领悟,这个领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要打着滚走过来的。小说写到他后来认识了妓女,跟妓女的情爱纠缠,走进赌场豪赌,把对情欲和财富的贪婪全部经历了,最后有一天走到河边,碰到一个渡船的人,那个渡船的人说:我一生就是把人从此岸渡到彼崖去,他就接了这摆渡的工作,赫尔曼•黑塞的这部小说跟《红楼梦》的观点非常,就是历劫,这个难必须庆自去经历,而这些青春的筹码才是你未来坐在内场的资本和笃定.而人生的内场怎会只是一场演唱会.
鲁迅在《秋夜》中写道“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具有多重含义,包括字面意义和象征意义,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描述鲁迅家后园外有两棵树,都是枣树。这种重复的写法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单调和孤寂的感觉,渲染了环境的单调与寂寥,传达出一种孤寂之感,而我看到了一种目光的转移,一棵树看好,旁边又看到了一棵树,这两棵树都是枣树,但是它们并不相同,这样的动态画面也许只有有了阅历的我们能感知,也许青春年少不懂认识自我,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成为了我们自己.
最近还在重复阅读茨威格的小说,画面感很强,甚至我在脑子里勾勒了玫瑰花,旅馆、厚重的楼梯、人物的穿着手里的报纸等等,这些文字罗列的非常巧妙,久久无法平静,你也许觉得女主人公的智商堪忧,不值得付出真挚的感情,而你不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你怎知对方在这一场追逐中是否获得了自己,主人公从青春期到离世都只做了一件事,那么就是追寻自己的心,而本心本我是虚假社会上少有的纯良,也许我们不能赞同别人的一些做法,没错我们总在制高点上审视,但是你却在内心深处挣扎的时候也会觉得女主很棒,没错,这是一个真实的青春所做的选择而已.
还有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白先勇的“花桥荣记”,最后挂在米粉店的那一副画,那个善良纯粹干净的男主停留在画里的一瞬间是如此的真实且美好.他也许放弃过自己,但是却也得到了自己想坚持的东西,虽然梦破碎不堪,但是有过的青春痕迹是春天的景象.花开草绿一派生机勃勃.
别慌张 别迷茫
春风也没有方向
但经过处遍地花香
我们都在自认为的青春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