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说韩国脱口秀节目《hello》近期请到一位因父亲过分肢体接触而苦恼的高二女生。姐妹三个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因父亲总喜欢和自己过分亲密而困扰。节目里的父亲高大帅气,自述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表示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会无法接受自己的“爱”。他的观点是——“我的孩子=我的身体”。
what?是我落伍了么,这种“孩子是自己的附属物”的观念不是早八百年就已经破除了吗?好在我不是一个人。评论里网友纷纷指出——父亲这种心理明显是不健康的。有病,得治。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指的是身体健全,不为病痛所侵扰。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也就是说,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健康呢?答案就两个字——有度。
身体健康——日常生活有度
这很好理解。我们说到健康生活往往会说一句话:“早睡早起”。说的是作息规律,在精力的使用上有度,不仗着年轻透支体力,折损精气神。此外,“多喝水、多运动、饮食忌太油太咸太辣太鲜、不要劳累过度、不要用眼过度”等等这些日常健康生活的小tips,都说明了日常生活有度在身体健康上有多么重要。
心理健康——对人对己要求有度
这应该也不难理解。刨除神经系统病变这种生理因素的影响,现代人常见的几种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都和大家对人对己的要求过于苛刻有关。很多人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是奔走在达成目标的路上,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如果这时候他出现了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能力误判了,长期达不到内心的期望就会导致自身抑郁、焦虑等。有些人过于自我,对周围人要求很高,总觉得别人都针对他、不理解他、没有人爱他,时间久了心理也自然会失衡,心理疾病就出现了。
社交健康——与人交往有度
这是我今天最想和大家交流的。文章开头举的这个例子,构不构成成心理不健康我不能肯定(因为不清楚父亲是否真的只是想要表达“父爱”却过度了),但必然是一种社交的不健康。说白了,就是忽视了女儿作为独立个体需要的个人空间,没有和她保持个体与个体之间应该有的距离。
这在亲子关系里最常见。
很多父母(尤其是母亲)因为始终把孩子视作“自己身上掉下的肉”,重点在“自己身上”四个字上。一方面过度付出,完全为孩子而活;一方面过度干涉孩子的自由,即使孩子已经成年了还是软硬兼施希望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孩子提出异议就以“不孝、不懂珍惜父母的爱、我都是为你好”等言辞进行镇压。弄的亲子关系很是沉重紧张。
在老一辈眼中,“生养之恩”大过天,他们不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要保持什么距离。
就拿前两天在家看电视剧《鸡毛飞上天》的例子来说吧。当时剧情进行到殷桃饰演的骆玉珠对当年将她卖给人贩子的生父说不恨他了,但从此以后各不相干,没有任何关系。我正为她心疼着呢,我爷爷来了一句“没良心”。在他看来玉珠父亲生了她,她现在过得好了就该原谅父亲了。如果不是他迅速说了一句不同年代的人看法不同,我真的会和他吵起来。
Excuse me?他喵的她爹把孩子卖给人贩子犯法了知道伐?这种情况下是可以剥夺其监护权的了解一下?如果不是玉珠聪明,机智从人贩子手上逃生,她一个被卖掉的女孩子命运可能有多悲催你想过么?这么多年玉珠一个人在外求生、打拼吃了多少苦你算过么?气炸了。
除此以外,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乃至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出现问题大多也是因为没有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度。换言之,只要怀着同理心与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积极沟通,守好“度”,就根本不用担心什么“社交恐惧症”、“代沟”、“七年之痒”。
“有度”才健康,愿你学会日常生活有度,对人对己要求有度,与人交往有度。早日过上健康生活,享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