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说我们家族的老祖宗埋在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坟墓旁边有一块巨石,状似灯盏。
爷爷在山里长大,成家后搬离山区,进驻土地、良田相对丰饶的丘陵地区。在教育、交通、经济等方面相对山区更加便捷一些。
爷爷去世前的一个春节,带着家族里大大小小的男子去寻了老祖宗的墓地,因我是女孩儿,便没有同去。而父亲将墓地位置铭记于心。
在父亲成长的年代,兄弟姊妹众多,父母很难做到一视同仁,于是便生出许多嫌隙来。如果没有良好的家教和家风,亲情渐行渐远不说,甚至会衍生出针锋相对的矛盾。
而我,就在这水火不容的矛盾中成长。
爷爷九十多岁去世。当日,父亲在地里干活,爷爷蹒跚着走到父亲面前,说:“你还是好。”父亲不明所以,爷爷转身离开。晚些时候,家人发现爷爷悬梁自尽。
过了很久,我才得到爷爷去世的消息,以至于他的葬礼都没有参加。
爷爷的墓地在院子背后。记忆中,似乎没几个人去墓地祭祀过。而外公外婆的墓地,去祭祀的次数反而更多一些。
父亲将老祖宗的墓地位置、自己父母的墓地位置铭刻在心,可从来不敢提出去祭拜。
当我渐渐长大,不由得对家里祭祖这件事情产生了不平之气,慢慢地也不去祭拜外公外婆了,母亲便跟她的娘家人一同前往。
所以,祭祖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我的内心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去祭祖。并固执地秉承着一个观点:活着的时候对他好一点更胜过死后千万次的看望。
成婚后,每年清明、春节等重大节日,先生都会带着我和孩子一起去祭拜他的祖先。
有时候下过雨,路面湿滑,去往墓地的途中荆棘丛生。他的大伯、父亲、幺爹,扛着锄头、拿着镰刀,带着子子孙孙们开辟出一条寻根之路。
他的父辈们会带着小辈拔干净坟前的野草,就像祖先们活着时那样,替行动不便的他们整理房间,清洁打扫。焚烧香蜡纸烛的时候,口里念念有词:老祖宗们,来领“钱”了。去买点好吃的、好喝的,别舍不得用。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要缺吃少穿,我们也会常常来看望你们。
而小辈们为了使气氛不那么沉重,常常会以开玩笑的口吻祭拜道:老祖宗保佑我们出门顺利、全家健康、孩子考上好大学;保佑大家挣大钱、发大财。
这个时候便有其他小辈们参与进玩笑里面来:老祖宗,我们带了两百块钱的东西来求您办两百万的事,您上点心,若真成了,下次来看您,给您烧更多的“钱”来。
一阵玩笑过后,大家都认真的下跪、磕头、作揖。
直到这时,我才渐渐明白祭祖的意义。祭祖并非封建迷信,那是对祖先的尊重、缅怀、感恩,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一代又一代,那是教我们不要忘根忘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