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参考译文: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来分析脏腑所患何病,诊察手腕寸口处的脉象,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针刺的方法治疗;病势正盛的时候,必须待其稍微衰退后才能用针。对于病症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症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
心得体会:
这段经文首先是讲了善于诊病的医生其治病的方法,以及病人在病初起和病盛之时所用到的诊疗方案。那么高明的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
首先是诊察病人的面色和脉搏,从而辨别病人的病症是阴病还是阳病,审查清浊之气而知道病症的部位。观察病人的呼吸,听病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所受的痛苦。观察四时色脉是否正常,从而知道病人的病是哪个脏腑主导。诊察病人手腕寸口处的脉象,从脉象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简单来总结就是中医诊断里面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病人的疾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针刺的方法治疗;当病人病势正盛的时候,必须待其稍微衰退后才能用针。对于病人病症轻的情况,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疗;病人病症重的情况,则使用消减之法治疗;病人气血衰弱的情况,应用补益之法治之。
学完这一段,当我们自己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诊断方法来为自己诊断施治。简单总结就是通过面色和脉象先别阴阳与清浊,然后通过呼吸、声音以及四时之气来判断所病的脏腑,最后用脉象来判断疾病产生的原因。疾病初期,虽然自己是新手不能随意施针,但是可以去中医院或者养生馆让专业人士来做,这样也就能减少过度医疗对人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