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亲临全国名校联盟现场,聆听了全国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执教的《少年闰土》一课。深深地被张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厚的教学功底所折服,张老师整堂课“读”占鳌头,将朗读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以读为经,引发共鸣
张老师的这节课,以“读”代讲,化繁为简,“读”为主线,贯穿始终,给我们诠释了朗读的魅力。“月下刺猹” 读出画面、“童年趣事”以对话读对比、“读分别”悟情感、拓展读“重逢”体会社会的无奈,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示范读、想象读、对比读、配乐读……各种形式的“读”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起了整个课堂。
无论是童年天真活泼还是分别的不舍,亦或是多年重逢后一声“老爷”的心酸,学生们在张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甚至催人泪下,孩子和听课的老师们仿佛都随时时光隧道穿越到了那年那月!这就是好课带给人的共鸣与震撼吧!
二、以“比”为纬,引发思维
张老师的这节课在有效触动学生情感的共鸣的同时,更是巧妙的运用对比引发学生的思维。童年时“少爷”与“少年”的对比,高墙内与高墙外的对比,中年时“老爷”与沧桑如“老头”的闰土的对比,一次次巧妙绝伦的设计,引领学生在一次次的对比中,触动思维火花的碰撞。
如:“我”的内心独白部分,张老师以三组句子,引导抓住数个“不知道”,发现内容的不同,层层推进,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墙少爷“我”对海边少年闰土的羡慕与向往,对自己生活的无奈。
与闰土初见、分别部分,张老师又以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初见时,“我”急,闰土羞;分别时,“我”闹,闰土“躲”,感受了“我”与闰土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堂最后,张老师配乐朗读的《故乡》片段,更是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那个满脸沧桑、怯怯懦懦如“老头”般的闰土让学生心目中那个头戴毡帽、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刺猹、勇敢、活泼、自信的海边少年渐渐模糊了,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思考:这些年闰土到底经历了什么?
正如张老师所说:“要让课堂成为语言的训练场,让课堂成为思维的运动场,让课堂成为情感的共振场,让课堂成为文化的根植场。”这一课,张老师让我们看到了新课标的课堂如何践行核心素养!也让我们明白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