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
1. 理论常常与现象脱节,这是现在教育书籍常常面临的尴尬境地,因为你永远绕不开为了高考而冲刺的应试教育。
2. 焦虑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中,面对幼儿的教育,我们常会于无形中落入这种漩涡中。何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必须努力成长。
3. 学习不会轻松,如果有人告诉我什么轻松学习法,我是不会相信的。但作为家长,我们不希望把一件最多是辛苦的事变成一件痛苦的事!
最近,我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孩子越小学习压力越大,越没有玩的时间,高年级孩子反而更加轻松,每天玩的时间更多。
这个现象太不正常了。
一个学前班的孩子,每天都要写将近两个小时的作业,而且还是语数外三科全有的组合式作业。
我们是在揠苗助长吗?我们是在人为的扭曲孩子的正常生长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趣的是,这种现象恰恰是家长们之前非常痛恨的一种教学方式。
但面对老师,面对学校,面对未来的压力,家长们仍然像着了迷似得执行着,这期间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因为学习的压力太大,有哭过的,有晚上写到将近12点的,甚至也有早上起来继续写的。
在这之前,我万万想不到是这样的一种场景。
都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那家长呢?比孩子都乖!
我无意评判家长们,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也深知家长们的不易,面对老师的作业,面对做不完就要在群里点名批评的压力,就要在学校里给孩子施压,就要不管不顾的按照大多数孩子的状况继续推行着学习计划。
此时,家长该怎么办?逃离吗,躲避吗?
你躲不掉的。正所谓躲过了初一(幼儿班)躲不过十五(小学),小学最初的几年是幼儿班的接续,压力照样很大。
为什么会这样?越小反而压力会越大!
在学习之初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这一切的源头,是学校认为的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经济学家薛兆丰的一句话:好的经济学家不光要看到看得见的,更要看到不易看得见的。
我想好的教育者也应该如此,不应该只看到最浅显的东西,而忽略了孩子最为重要的心智的发展,忘记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必然会出现:被学校“绑架”的家长,被老师“奴役”的孩子。
但试图去纠正一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对我来说是徒劳的。对于一个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我最应该思考的。
/ 01 /焦虑的家长、学校和社会
在幼小衔接之间还有一个班,叫学前班,这个班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能够从幼儿班顺利的过渡到小学。
为什么会弄这么一个班出来?教育机构的引导和父母本身的焦虑。
我家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每年都会由校长召集全体家长开一次会,无非是向大家灌输一种理念:小学刚开始的进度非常快,要不想让你的孩子落后,就要转到我们集团开设的学前班。
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的看法很一致:幼儿班对孩子不重要,选个离家近点接送方便的就行;但小学就很关键了,就要抓紧了,就要努力向前冲刺了。老师是这么想到,学校也是这么认为的。
▽
妈妈总是焦虑的,怕孩子进入小学后跟不上进度,毅然报了学前班,我相信既然报了学前班,就如同一位妈妈讲过的“我们花了一倍多的钱,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不就是想让孩子多学点吗?否则为什么要多花这些钱?”,所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讲,孩子出不了成绩是不正常的,是有问题的,是不值得那些钱的。
虽然看到孩子的痛苦,家长也有不忍的,也有向老师反应的,但面对现实,老师也有苦衷,其他家长也不答应,最后苦的是谁,又是孩子。
也许你会说,不上学前班不就行了。现实情况是,那些没上学前班的孩子都会在暑假期间选择报一个拼音班,再不济就是在家里自学拼音,原因只有一个——小学也有小学的任务,拼音的教学基本会被忽略,直接踏上了认字的高速路。
▽
老师没有压力吗?也有,而且还不小。
老师的压力来自家长,来自学校。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他们必须在半年内教会孩子们一年的东西。否则“对不起”家长的钱,也没法向学校交代
在这种不断的迭代过程中,如果前面没抓紧,感到不轻松,后面就会更累,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且不管这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因为作为家长根本没有能力干预老师怎么教学,除非你转学。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迎合这种教学办法的方法。
现在来看,老师的教学进度基本是按照班级里中等以上水平开展工作,在部分孩子已经会的情况下,老师一定会加快学习进度。
对于老师,他们的压力得到释放后,更多的会转移到家长身上,最终又会传递到孩子身上。因此,最正确的方法是做班里拔尖的学生,不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人,而且越早这样越好,否则你的孩子容易被拖垮。
▽
明明知道错了,为什么还选择去做,因为我们是被逼的!因为这么做的好常常显而易见,这么做的坏常常难于发现。而社会、学校、老师、父母,绝大多数只能看到最浅显的东西,于是即使你明明知道那样做的不明智,你又奈何,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随大流。
因为,那些所谓的坏真的不是容易被发现的,而随大流确实是最轻松和最保险的做好,虽然他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你说,逼孩子学习可能引起厌学。我们的解释可能是孩子贪玩、不认真、总是爱偷懒,不逼怎么可能去学。
——你说不要着急,慢慢来,要给孩子一个学习的过程,该会的慢慢就会了。我们的解释可能是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就你家的不会,你不着急啊,孩子没有自尊啊,孩子不受打击啊!
——你说这么做就是揠苗助长,不符合孩子正常的学习规律。我们的解释可能是现在哪个孩子不往前冲,这么做不是很正常吗!
总之,我们是不是陷入了一种误区:总是试图把那些不合理的事情,通过自己的解释合理化,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经验,自己凭空的想象,然后便做出了其实对孩子很有影响的决定。
/ 02 /我们为什么会陷入一种误区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而且最为可怕的是,即使我知道我自己进入了教学的误区,我也要按照老师的任务,像一个被寄居的僵尸一样催着孩子前行。
也许我想做一个好一点的“僵尸”,希望找到一种办法,在催促孩子的时候,不让他感受到学习的恐惧。
最后我仍想套用经济学家薛兆丰老师的一段话:经济学关心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是比较和选择。而要做好比较和选择,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要看见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还要尽量去看见那些不容易看见的东西,那些需要通过推测才能看得见的东西。
对于孩子的这种教育方式我们看的见得是孩子学会了拼音,学会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学会了基本英语会话;却看不见孩子因此丧失了自我探索的精神,丧失了对深入学习的兴趣,丧失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需要慢慢成长的体会,丧失了学习本应有的乐趣。
作为家长,我们不希望把一件最多是辛苦的事变成一件痛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