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全民阅读”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可是,面对书本,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惑:我就是不爱读书怎么办?我读书太慢怎么办?读过的书都忘了怎么办?
这是大部分人在读书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有的人在继续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而有些人则没有这么幸运,被这些问题卡住后,他们变得裹足不前,越来越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适合读书。其实,他们遇到的这些困境,只是因为没有遇到《高效能阅读》这本书。
《高效能阅读》的作者原尻淳一是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他在阅读了百余本阅读方法的书籍后,结合自身阅读经验,写就此书。该书囊括了89个阅读技巧,小至读书辅助工具的选择,大到个人云端数据库的建立,面面俱到,可以帮助读者从整体提升阅读质量。
针对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原尻淳一通过实现可持续快乐读书的技巧、速读技巧、产出技巧三个方面的技巧加以解决。
一、读书初级篇:实现可持续快乐读书的技巧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就是不爱读书怎么办?原尻淳一通过三个方面解答了这个问题。
1、养成读书体质的技巧
(1)从好奇心出发:成为读书体质的第一关键。
传统的教育,作者原尻淳一将其称之为“2D学习”,即以教科书为基础、以记忆平面纸媒为基本形式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弊端之一就是学生读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能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活用于自己的生活,所以会感到无趣,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
想要学以致用,关键是将“3D”和“2D”结合起来。所谓“3D学习”,即注重以行动为中心的阅读。将“3D”和“2D”结合起来,就是先通过实践,尽早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然后进行研究,并阅读大量书籍,做彻底调查,之后产生新的问题,再带着问题重返实践。这样的循环能够维持求知兴奋度,是使学生认识到读书是自身的事的关键。
(2)不要被书所囚,大胆地采用适合自己的读法。
不善读书的人往往患有“必须通读症”,认为读一本书就是要从头读到尾,而作者却让我们知道,一本书,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可以不读完,也可以跳读,你可以重读,也可以不读,这些都是你作为读者的权利。
(3)降低阅读门槛。
读书犹如登山,需要循序渐进,你应该从难度低的书籍开始,一步一步往前进。要降低阅读门槛,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方法。
首先,你可以从“听现场”开始。听完现场演讲再去看书,就能迅速且轻松地把握内容了,同时,对于不善阅读的人而言,用耳朵听比用眼睛看更轻松。
第二,你可以先从名人的薄书读起。无论再怎么薄,一本书终究是一本书,何况是伟大学者的书,所以对于读书少的人而言,读完之后自然会感到格外充实。
(4)将自己置身于有一定紧张感的环境中,略带强制性地迫使自己读书。
阅读消遣类的书籍,你当然可以躺在床上或沙发上,这是最幸福的方式。而当进行与产出直接相关的阅读时,最好找一个能给你带来紧张感的环境,这样效率会比较高。你可以去咖啡馆读书,也可以参加读书会。读书会能让你听到各种各样的意见,从而能够让你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一本书,加深理解。
(5)主题阅读。
每年,给自己确定一个读书的主题,比如“阅读所有与读书有关的书籍”,然后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秉持这个中心不动摇。通过主题阅读,你会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层的理解。
(6)给爱书排名。
我们都在无意识中寻找那本超过“历代第一书”的书,这是维持读书的原动力。给自己读过的书排名,你会不自觉的追寻那本可以刷新你的阅读榜单第一名的书。
(7)在书架的展示上花些心思。
每家书店都有排名区,而进入排名榜的名作并不是书脊朝外塞在书架上,而是露出封面平放着。我们也应该学习书店这种摆放方式,把自己正在看的书露出封面摆放,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助兴手段,会成为你拿起书的契机。
2、沉迷读书的技巧
(1)“绕道读书”,即不直接阅读原文,而是先向周边寻找感兴趣的对象,然后再进入原文。
作者原尻淳一提出,“读书是深入了解作者的手段”,所以,当你面对一本不是太感兴趣的书时,你不妨先从网络上了解一下作者。比如,你可以浏览作者的履历和轶事,也可以通过播客、作者的演讲等先倾听作者的声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作者对话,这些都可以让你从中找到有意思的事情,激发你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欲望。
不论通过何种方式,在了解作者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书评,这可以了解作者受过谁的影响、正在以什么方式阅读什么书。二是留意作者的人脉,因为人脉会对作者的思维和人格形成过程造成影响。
除了了解作者,你还可以提前通过采访或报道获知你即将要读的书的大概“结论”,这可以让你事先把握“关键词”,简单抓住书的精华,提高对整本书内容的兴趣。
(2)掌握很多通过五感技巧进入专注状态的开关,尽最大可能提高进入专注状态的概率。
进入专注状态的技巧之一是“举行仪式”,比如开始看书之前摆弄好所需的工具、泡一杯咖啡、进行自我暗示等,也就是我们所谓的仪式感。通过这些仪式,提示我们接下来是专注读书的时间,从而更快地进入专注状态。
除了“举行仪式”,每天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也是让自己进入专注状态的好方法。比如你可以给自己规定,每天早上6:30-7:30是读书时间,这样坚持几天后,一到6:30,你就可以快速地进入读书状态。
除此之外,作者原尻淳一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方法,就是边刷牙,边读书,这尤其适合入门者。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集中精力做自己不擅长或不情愿的事情时,若能通过其他事情分散畏惧意识,痛苦就会减半。通过刷牙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来分散畏惧意识,你就可以更专注于书本的内容。
3、读书环境技巧
(1)家庭读书环境
①打造家庭图书馆。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庭影院”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既然可以打造“家庭影院”,为什么不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图书馆”呢?有梦想就有行动,行动的第一步不妨从小事做起。先买个书架和沙发,在家里打造一个图书角,然后再一步步扩展,最终拥有自己的家庭图书馆。
②将餐厅变成书房。如果家庭空间有限,不能实现“家庭图书馆”的愿望,那么你可以充分利用餐厅的空间。一般来说,餐桌是家里最大的桌子,我们要充分利用。在餐桌下面摆放一个隐藏式书柜,附近有可以给笔记本充电的插座,选一把舒适的椅子,一个舒适的读书角就建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椅子的选择是需要彻底花心思的,为了尽可能减轻对身体的负担,应该使用慢回弹腰垫和弹性坐垫。
③利用“书脉”,使自己的思维体现在书架上。你是怎么摆放你的书籍的呢?是不是按大小依次摆放呢?这样做虽然会显得很整齐,可是一旦存书量增大,你找起来就比较麻烦了。那怎么办呢?你可以按照“书脉”摆放。假设有一本书A,在它两侧摆放的都是与A的主题有关的书,按照这个规律摆放,书就会连成一串,形成类似“文脉”的“书脉”,这样再次取阅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2)网络读书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对于读书,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
①利用网站“Booklog”,在云端创建自己的书架。对于借来的书,看完之后,你可以在“Booklog”上整理,在网络上重现自己的书架。当然,这是作者原尻淳一所用的网站,你也可以发现自己喜欢的网站来达到这一目的。
②在Facebook上创建“读书社群”。与参加读书会一样,线上的读书社群也会有助于你维持持续读书的热情。
(3)外部读书环境
①搬到大学或图书馆附近居住。如果家里空间实在有限,连图书角都无法实现,那你可以选择搬到大学或图书馆附近居住,这里有大量的书籍和合适的读书环境。
②提高书店的利用率。去书店,不要只是随便逛逛,你可以时刻在手机里暗藏“书单”,这样逛书店时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你要经常去与你兴趣相投的书店,这里可能有“美好的邂逅”等着你。你还可以经常参加大型书店的活动,这有助于你保持充沛的读书热情。另外,在你常去的书店附近最好有咖啡店等休息场所,这样买完书就直接可以去看了。
二、读书中级篇:速读技巧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别人一年读了上百本书,很是羡慕,期望自己也能做到,但却总是让自己失望。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读这么多书,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速读技巧。掌握了速读技巧,就可以解决“我读书太慢怎么办”这个问题。
速读的关键完全在于快速进行“关键词的发掘”和“假设验证型读书”。具体来说,分为四个步骤。
(1)目录读书。利用扫读的方法,快速浏览目录,找到关键词,并根据关键词假设正文的内容。
(2)跳读+做标记。略读全书,根据关键词,检索应该仔细阅读的位置,用便利贴做出标记。便利贴最好选用不同的颜色(事先给不同颜色赋予不同的意义),同时还要选用非纸质的胶片材质的便利贴,透明材质不会遮挡内容。如果想用便利贴指向具体的位置,还可以选择带有箭头的“指针系列”便利贴。
(3)仔细阅读。运用精读技巧,仔细阅读标记附近的内容。
(4)做笔记。在精读的过程中,有新的创意浮现,立刻在书上记录下来,把书打造出“文化的笔记本”。不同类型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笔。
掌握了以上四步,你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本书的内容。当然,作者原尻淳一还为我们提供了其它快速阅读一本书的方法。
(1)黑体字阅读法。步骤很简单,就是“标题→黑体字→标题→黑体字”的反复循环,这样大约15分钟就可以迅速掌握书的大体内容。在读的过程中,在觉得“真的很有用”的地方贴上便利贴,过后再仔细阅读,这样,1个小时就能读完全书了。
(2)索引阅读法。通过仔细阅读书中的索引,选出重要的字句和有趣的部分进行阅读。你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自用索引”,即在仔细阅读时,在你觉得“应该学习的教训”位置划线或做好其它标记,并在封面内侧的空白页记下“重要位置的页码和内容”。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论哪种速读技巧,都是让你仔细阅读重要的内容,而对于不重要的内容,你可以直接跳过,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拥有果断切除不必要内容的勇气。同时,对于感觉无趣的书,要立刻停止阅读,但不要急着把这本书处理掉,你可以让它在书架上沉睡一段时间,过几年再读,原先感觉无趣的书,说不定反而会感觉很有趣了,因为对书的解读力,会随着读者的人生经验而发生改变。
三、读书高级篇:产出技巧
读书的终极目的在于著书立说。如果只读书不产出,你永远都会觉得读书没用,永远都会被“读过的书都忘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为了产出而读书,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是掌握一本书最好的方式。那么,为了产出而读书,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类比读书”技巧
如果把读书比喻成一场比赛,那么我们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场。所谓“读书的主场”,就是指你要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深耕,持续地进行垂直阅读,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作者原尻淳一“思考的主场”在市场营销领域,所以他以商务人士为例来说明不同阶段的阅读目的。
商务人士进行垂直阅读,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大概需要三年。
第一年,学习公司组织架构、业界规矩和业务流程。
第二年,在理解业界业务结构的基础上,专注做自己的工作。
第三年,进入通过自己的工作,表明自己的意见的阶段。
这三年,主要进行垂直阅读。通过这三年的垂直阅读,之后就可以充分体会水平阅读的乐趣了。
水平阅读,是指除了阅读自己深耕领域的书籍,还要阅读一些周边领域和完全无关领域的书籍,这是“思考的客场”。通过水平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成为通才。
那么该如何分配垂直阅读和水平阅读的比例呢?我们可以遵循7:2:1的规则。具体来说,就是把读书费用的70%用在垂直阅读上,深化自己的专业领域,把30%用在水平阅读上,其中20%用来阅读专业周边领域的书籍,10%用来与未知的领域邂逅。
另外,关于水平阅读和垂直阅读,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先进行垂直阅读,形成自己“思考的主场”,找到自己发展的中心轴,再进行水平阅读,扩展自己的视野。
最后,不论进行哪种方式的阅读,一定不能忘了自己思考。书里的内容是别人的经验教训,我们要通过读书发现教训,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找到自己能用的教训,这是一个人境况好转的秘诀。
2、“解剖读书”技巧
想要让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素材,我们要学会把书“解剖”。想要快速且准确地“解剖”一本书,你要先确定适合自己的标记术。在这个过程中,你要注意三个要点。
(1)标记关键词和人物名。比如人物名用括号,关键词用方形或圆形圈起来,重要文句下划横线或波浪线。
(2)用箭头将标记出的关键词和划线部分连接起来,表明彼此的关系。比如用双向箭头表明对立关系,用单向箭头表明递进关系。
(3)基于该结构,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新的创意。
对于杂志,你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解剖”。在扔掉之前,你可以把优质的内容剪下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哪些内容值得被收集呢?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能否用作产出内容和结构的范本?能否用作说服材料(数据)?能否用作产出的设计范例?任何一个问题回答是“YES”,你就可以剪下来收集它了。
关于“解剖阅读”,还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论是商业书籍还是杂志,我们都应重视图表(结构图),因为这里面塞满了制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第二,我们在解剖时,不止要注重内容,还要注重结构,尤其对于优秀的企划书,结构往往比内容更值得我们学习。
3、数据库技巧
通过“解剖读书”,我们会收集到大量的素材,所以,是时候打造自己数据库了。
在当代社会,你可以同时拥有纸质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对于纸质数据库,读书卡、日记、照片都是可以收集的内容。对于网络数据库,你可以选用的软件或网站有很多,原尻淳一为我们介绍了四种:博客、“Evernote”、“Dropbox”、“Facebook”,其中“Dropbox”适合团队共享信息及共建数据库。
现在你的数据库里有很多你收集到的内容,下一步,你要实现信息的结构化,即把相似的信息分组,然后分析各个信息组之间的关系,例如相互关联、相互排斥等,同时对其进行结构化处理。最后一步,将信息文脉化,即根据主题,将信息分拣排列,分别用订书机订在一起(网络数据分别用文件夹归类),形成企划书或论文的框架。
根据上面的步骤,收集信息→信息的结构化→文脉化,你已经有了产出内容的框架,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也就呼之欲出了。当然,产出内容除了写,还可以讲,你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把你掌握的内容讲给别人听。无论哪种方式,产出都会加深你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彻底解决“读过的书特别容易忘”的问题。
以上就是《高效能阅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身处信息洪流,高效且快速地抓住主要信息并加以利用,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重要能力。希望这本书能帮你掌握这种能力,带来人生境遇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