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字何认
今天先来认识一下五个法帖中的“圣”字。
“圣”字繁体为“聖”字,书法古帖中均为繁体,本文均使用简体。
金文,史墙盘中的“圣”字
看过很多金文“圣”字,觉得这个最美。左边的“圣”字图出自《殷周金文集成》,右边的“圣”字图是从网上搜来。右图看上去更清晰,也更丰腴,无残缺。我便起了疑心,对比之下,猜想是今人的复刻再拓。
小篆,会稽刻石中的圣字
会稽刻石为秦丞相李斯手书,字形工整,结体规范,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规范字,印刷体。原石已失,此为重刻本。
草书,孙过庭草书千字文中的“圣”字
此为辽宁博物馆藏白麻纸本。网上书法字典大多没有收录。
草书,怀素自叙帖中的“圣”字
出自怀素自叙帖,文征明称之:“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
草书,王宠古诗十九首中的“圣”字
网上有很多书法字典,查找各种字体的范字非常方便。但也有一些谬误,也是在所难免。所以在查字也当留心分辨。比如上图是“圣贤”二字,而《驱车上东门》中,原文是“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贤”在前“圣”在后,王宠写的是“圣”在前“贤”在后。有些网上书法字典就把上面的“圣”字错标为“贤”字,而把“贤”字错标为“圣”字。估计字典编辑一时马虎吧。
聖是圣字的繁体,简化之前,圣与和聖是两个不同的汉字,外形不一样,读音不一样,字义也不一样。古字“圣”音同哭(kū),上手下土,以手挖地,义同“掘”。现在被用作“聖”的简化字,原有字义早已湮灭,只作偏旁使用。如怪字,从忄从圣,心圣(kū)为怪,很好理解,如果是心聖为怪,那就解释不通,真就奇怪了。
风言风语
“圣”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本义是通达事理,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有耳有口,以耳倾听,以口阐述,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掌握话语权,这似乎是“圣”的本质吧。在儒家文化中,这种本质得到美化,圣人就是那些道德高尚、智能超群的人。比如韩愈在《师说》中说:“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这里的圣字就是这个意思。
“圣”字下面还有一个壬,就我个人来说,看着“圣(聖)”下的这个壬字,有时咂摸起来颇觉意味深长。壬像一个挑担子的人,同任,意指有担当的人,“是任是负”。(《诗·大雅·生民》)。而壬还有谄媚,奸佞的意思,如“奸壬”、“壬人”。不同词义,褒贬交织,会产生不同的文字感觉。掌握信息拥有话语权,自然就凌驾于众人之上,同时也可以碾压奸佞之徒,一个“圣”字就是一把双刃剑呀。人们得到圣人的庇护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相应的负面影响吧。
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化之原意是指大行其道,使天下为之感化。孟夫子这话过于高大上,到了极致就会走向反面,那意思渐渐变了味,到如今被用来讽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当下到处都是“圣人”、“大师”,也多是大而化之,所以把孟子的话放在今天也能用得上,而且还非常贴切呢。
对书法爱好者来说,看到圣字,很自然就想到《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法师译经撰写的序言。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遗墨中选字集字,刻制成碑,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石现存西安碑林,几年前去西安碑林依稀见过此碑。当时匆忙,馆中名碑荟萃,可惜走马观花,多未细看。好想再去西安,在碑林里泡上几天。
《圣教序》被誉为天下第一法书名碑,有多种拓本传世,其中以宋拓墨皇本为最佳。现在很多出版社出的《圣教序》不注明是哪个版本,也是大而化之,令人头大。
很多学书人临习过《圣教序》,有书家称之为学书必经之路。我以为临帖也当以喜好为主,不必一定必须临习哪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喜欢什么就吃什么。《圣教序》是行书中极品,是天下学书之人的共识,但也只是共识。作为一位书法爱好者,倒也不必以共识来做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认知不同、品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自然就选择不同。
随着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传入,“圣”字被赋予了宗教的含义。一些宗教相关被冠以“圣”字标明其宗教属性。我最初是从艾略特的《荒原》中知道圣杯的。很多西方书籍和影视中都有圣杯的影子。比如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及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等等,很多网络游戏中也有关于圣杯的设定,如《王者荣耀》中有一个装备就是圣杯。
圣杯在西方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这即是一个宗教符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理解这个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以及当下西方的行为。同时反过来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东方文明、东方文化。
在西方世界中圣杯是一个物质上的真实存在,世上有二百多个被不同时期不同族群不同教派认定的“真正的”圣杯;同时圣杯也是西方的一个共同想象,是一种独立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这个存在一开始就有诸多的疑团,解开一个疑团会发现这个疑团后面有更多的疑团,于是就不断寻找,寻找圣杯是某种隐喻,是某种使命,也是种种意义的源泉。
再来看我们中国,没有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圣物。圣杯那样惨烈的圣物对中国人来说是另一种意味,东方文化不会产生那样的物品和符号。古物对中国人的意味通常是秦可卿贾宝玉那样的:“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即便是青铜礼器,鼎、簋、爵、觚、斝、盘、匜、钟之类,后人看重的只是器形,是器上的铭文饰文,不会把它们看作是圣器。在中国文化里,青铜器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我们通常把“圣”用在人的身上而不是用在器物上,不会在四书五经前加个“圣”字,不会在礼器上加个圣字。圣主、圣贤、圣僧,诗圣、书圣、茶圣等等都指向人。与向外寻找圣杯不同,东方人向内审视自省。我们崇尚圣贤,并且以圣贤为榜样,可以通过修行成为圣贤。
由此可以看出,同样说圣,在概念上,东西方表面类似却有着根本的差别。类似这样的差别在东西方文化中比比皆是,这些差别会影响对彼此的理解、认知与沟通。这也许是翻译造成的误会吧。不同的语言不太可能做到一一精准对应,只能尽可能做到近似。比如Bible与圣经、Grail与圣杯。
何字何认辨形析义,
风言风语说地谈天。
今天的话题有点大,不是几句闲话能说清楚的。笔者浅见,所言或也似是而非,漏洞百出,看官不必当真,权当解闷。“圣”字就先说到这。下周五《何字何认,风言风语》再见,欢迎朋友们和我一起学习。
本文所列范字出自以下法帖。试试看能不能在法帖中找到“圣”的范字
史盘墙
会稽刻石节选
孙过庭草书千字文节选
怀素自叙帖节选
王宠古诗十九首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