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报社党组,本人从4月1号开始正式进驻双峰已有近两个月时间。目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向前开展。现在,本人就双峰通讯员管理和稿件管理问题向党组提出个人建议。
双峰人杰地灵,拥有一支资历丰富,能写善写的通讯员队伍,如:82岁的邓锦庆,65岁王玖华和80岁的肖展发等人。他们皓首白发,无孔不入地奔走在各企事业单位和乡镇间,以负责各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的对上报道为生。这其中的对上报道,娄底日报首当其冲。
按道理,发展壮大一支有战斗力的通讯员队伍是任何报社企盼的事。在写稿方面,他们的勤奋与付出值得我们年轻记者学习,弥补了各站人手不足;他们的高产也拯救了有时的稿荒;甚至,他们在基层配合报社,能给报社某些小活动带来一定的人气效应。
但在创收方面,无形中他们又对报社形成了某种巨大的制约。特别是报社在双峰设联络员后,本人对这种冲击更是深有体会,甚至某些单位和乡镇出现了只认通讯员不认记者的局面。
为什么只认通讯员不认记者?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货比三家”。比来比去,还是通讯员“便宜”,通讯员一样能发稿,却不会要求服务单位给予数万元的经费支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通讯员采访有红包、企事业单位或乡镇年终有“慰劳费”、各级媒体发稿费、双峰宣传部年终评优有奖金。
有通讯员一年靠给各单位写稿和发对上报道收入可达六万元左右;有乡镇和单位除了奖金,每年还按稿件数量拨付交通费、话费和对上报道费给通讯员。粗略一算,一个单位或乡镇每年少则仅需花三四千元钱,多则万元就能通过这些通讯员把对上报道的问题给解决。
所以,当我去拜访某些乡镇某些单位,张口就是3-5万元左右的全年战略合作经费时,谁还会把我们这些真记者当回事,谁还愿意与报社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为他们的对上报道考核任务不需要真记者,只需要通过这些通讯员,用极少的钱就可以完成。
当我想卡住这些单位的对上报道“咽喉”,把他们拉回谈判桌上时,通讯员利用报社的投稿制度,绕过我,投向张三记者,投向李四记者,导致其个人发稿得逞。对此,本人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某些绕过我的通讯员,根本不会真正地把报社和记者放眼里,利用报社制度的漏洞,在张三李四间玩弄记者于股掌之间。
当然双峰与报社结成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单位乡镇不少,可偏偏就是这些尚未开发的单位,在对上报道上更依赖这些通讯员,因为他们花小钱得便宜已成习惯。我们这些驻守一方,肩负开疆拓土职责的记者却成了对方不认可的对象,娄底日报也成了一块廉价的肥肉,只见通讯员和某些单位用双手擦的满手肥腻,扬长而去,却不见给报社带来实质创收。
因此,本人以双峰联络员的名义,强烈请求报社在发稿和管理本地通讯员方面给予巨大支持:凡是双峰2017年未开发的单位,按报社规章制度,由双峰站负责开发,这些单位的通讯员来稿,必须过站。
一旦过站,本人可以筛选出有诚意合作的单位,积极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可以封杀掉只想花小钱,却不愿支持报社发展壮大的“吝啬鬼”;可以要求通讯员配合双峰站的创收工作,改变他们过去单一的写稿为生模式。
此致,敬礼!
双峰站联络员:冯兵田
2018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