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想尝试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这样回复过?
“别动,太脏了!”“这有啥用?”“破东西弄它干啥?”“弄这个将来有啥出息!”“就知道玩!”“你都多大了还想这个!”......
人是一种追求新鲜和刺激的生物,对没兴趣、不刺激的东西天生不感冒。
为什么人们都爱旅游,就是厌倦了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别的新鲜的地方看看,哪怕那个地方对其他人来说也早已厌倦。因此,保持新鲜感,是保持幸福感的一个好办法。工作中,创造性的、总要面对不同状况、总可能产生不同结果的工作,要比那些重复性的、一眼望到尽头的工作更有吸引力,更让人有成就感。
一个人如果持续能感知到外界的“刺激”,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形成一种“激励”。就像玩电子游戏一样,玩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金币”的奖励,每完成一个阶段又会得到“过关”激励,就会让玩家欲罢不能。
如果孩子在一个方面有兴趣,家长能够向设计游戏一样,在过程中、关键卡点都给予激励,孩子就会不断增强兴趣,逐渐把兴趣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特长,把特长变成优势。
这种激励如果朝着不好的方向引导,就会把孩子引入歧途。就像一些孩子,小的时候小偷小摸,一次两次不被发现,就会形成一种坏的“激励”,刺激他们胆子越来越大,再去偷第三次、第四次,而且偷的数额越来越大。父母若不能在孩子出现小问题的时候就及时制止,就会给孩子形成一种更坏的“激励”,孩子一方面从偷东西中寻求“刺激”,另一方面从挑战父母的神经里寻找“刺激”,于是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一切已为时已晚。
家乡有句老话“闲人生事”,讲的就是越是生活平淡无奇,人就越胡思乱想,越想给自己找点新鲜的事、找点刺激的事。这里讲的“闲”,并不是说无事可做,而是做的事“不够刺激”。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被家长定性为“一事无成”的孩子,长期“闲”着。其实应该反观一下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如何发掘和面对孩子的“兴趣”的。或许,孩子的兴趣从来没被他们发现过,从来没被认可过,从来没被鼓励过。这样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无法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他们的个性从小就被压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