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昕晨,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雪地上的音乐》、《男朋友——江苏青年诗人七家》。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南方周末》、《中国作家》等报刊。数十篇作品被《读者》、《诗选刊》等转载,并收入多种选集。
这是他的简介,但是我认识他的时候是因为工作交集,听到他的讲课,是关于新闻报导采写方面的。当时的我见他,可并不了解他,只知道他的工作身份,无锡日报主编,所以当时的感觉这位主编真是带个仙人气质却可以谈笑风生,他说话的语言风趣、声音优雅,动作却可能带着人间烟火气,一点也不违和。后来因为关注,看了不少他署名的时政评论、偶尔闻听来的散文,听到别人对他的称赞和褒奖,于是自认为也是他的粉丝,便以他的粉丝自居起来,谈起来不胜荣幸!
其实,我根本不能算是他的粉丝,因为我对孙老师的作品没有几篇是熟悉到可以随口引论的地步,只是在搜到的时候,读一读,确有同感,然后便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被放下了。连孙老师的一本作品集也没有买,手头上仅有的一本,还是孙老师自己带来,郑重签名交到我手上。
说到这件事情,我更是内心有愧!一次同事说孙老师要到我们工作地方讲课,我于繁琐事务中便说了一句,我是他的粉丝,我的活不干了也要去听课!结果同事玩笑的电话告之孙老师,并代我索要签名,说我对他的这本“也亲切,也孤单”新书仰慕,问能否送一本。后来孙老师居然同意了,那天,我如小偷一样带着几分惊喜几分惶恐不安,去了会场上。郑重接过这本散文集,心中是有点激动的,领导也在一边打趣,让我有些无地自容,结果孙老师的讲课是没有坐下来听,借工作之事溜之大吉,后来还一直反复回想此事时想会不会被孙老师骂我是个骗子,只是为了骗走他的一本书……
这本书拿到手是这样的波折,结果,拿到手之后却一直反反复复看的是第一篇“因为他的寂寞和澹定”。因为工作杂乱,家事琐碎。而第一篇,确实也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我发现我和孙老师一样,都喜欢孙犁孙大师。我读书量爆增的学生时代,一直坚持读大量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中外都有,古今都有,诗歌、散文、词曲杂戏、小说,有纪实、有魔幻、有科学推进,有荒涎恐怖,那时的我如吸水海绵,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看书的范围变窄了,大部分以减压为主,轻松小说散文、短诗,偶尔补点外国未看完的经典。到现在变得少有时间阅读,最多手机APP上看看玄幻类穿越类,内容也偏现实,对感情类的散文也开始不屑一顾,人也变得越来浮躁、不安。几经沉淀,发现曾经喜欢的所剩不多,而孙犁孙大师的作品还留下不少。所以,在孙大师去世之时我很难过没有更早认识孙老师,没能找个相同爱好者随便说上两句,那种悲伤在没有看到孙老师的“因为他的寂寞和澹定”不觉得,而读完之后莫名惆怅,总有些无穷遗憾会在重读孙大师作品的时候涌上心头。我不如孙老师的表述,但我确认为孙老师的表述完全表达了我的所思所想所感,不知道孙老师看到这里会不会认出来笑话我,一个“窍书”者还能说出什么更高雅更妥贴的词句来?
我带着不安和愧疚的心情,带着完成使命一样的责任去吃这本书,第一篇便把我的心沉静了,后来我发现我浮躁的时候看看第一篇就会好很多,后面我是平静地如一个旁观者去了解孙老师的,去读他的感悟,看他的成长、他的工作,他的生活,有感到新鲜的,有觉得舒服的,有想到会心一笑的,有让我醍醐醒悟的,当然也会有一点引发不同想法的。我见识了他的层次,他对诗的理解,我见识了他的文字之交以及深厚友谊,我看到了他的叹息、现今纯粹诗人的不易与困苦,并通过孙老师更加理解了另一些人:王敦洲、黄永玉、乔治.吉辛、张霖、宗崇茂、姜桦、杨诗斌等等,看到了孙老师至性至情,他对亲人、朋友,对故乡、对学校多种丰富的感情,也随着他一起了解他心中所敬所爱之人故地旧居,探访旧忆,寻找当年余韵,与之产生共鸣,尽管一次也没有产生过共鸣……
这本书集里每篇都能找到一两句产生共鸣的语句,每一篇读完我都有话要说,或许以后能熟读孙老师的这本文集之后,我会抽空再写写自己浅显的读后感,但是有几篇我特别想向大家推荐,第一篇便是“因为他的寂寞和澹定",个人喜欢,还有一篇是“与友人书”,这篇既描绘了友人相距两地不同的自然风光还生动展现两位不同的生活近况,字里行间不仅展现了两位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还有他们的精神之火。“人在很多无奈的时候,切不可专注于自己的困惑和苦痛,而要找到某种”通道“专注于另一种看似无关、实则有所启示的事情——比如信仰、阅读,比如去关注更黑暗、更苦痛的人与事,或是像更多的俗人那样,致力于物质利益。”“兄长,你听见了吗?我的纸里包着火。”“还是写作,你我的命根子!坚握!”还有一篇“冷是精神”,里面《针尖》、《钟表店》刺激着我的灵魂,这种冰冷的感觉我也是喜欢,孙老师的剖析也很有趣。我更多喜欢是《遇见系列》——“突然”、“准备的生活”,还有《活首的证据系列》里的全部“苍茫时分”、“人间闪电”等等数篇。那既见证着孙老师活着的点点滴滴证据,也是可以代表我生活中所遇所见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句话孙老师看到了不知道会不会开骂,窃书者转而来窃句!)里面每一句都可以成为心灵的鸡汤,就看你什么时候去品尝?这些是可以放在床头,书桌上随时可以去读的。
其实写到这里发现此篇标题严重不符,有感,感悟呢?我一下子思如千绪、感有万条,竟说不出口了!唉,这本书集给我的感觉正如所题:也亲切、也孤单!
我有时在想,我闲时把我活着的证据也一一记录,不知道会跟孙老师有多少重叠,也许带点文学气质的人大都有点重叠吧!(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