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结婚的第二个年头,我收到这本书——《中国式的情与爱》,我自认为关于情爱,除了月老,我也算一个资深专家了。倒不是我感情经历有多丰富,只是旁观我和欢哥在一起的这六年,各种各种的问题,都算处理的还可以吧。
欢哥给了我足够的宽容和宠爱,我也给他坚定地在一起的信念,有问题正面去解决、去沟通,每次争吵过后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更亲近的彼此。
所以在群友说这本书特别好、大力推荐时,我选择了它。收到之后看到第一篇序,我有点后悔,我不想要一本说教的书,时间宝贵,谁要来浪费啊?但看到第二篇,我改变了看法。
武志红就是第一篇序的作者,他是毕业于北大的著名心理学家,出了很多书,研究了很多中国式的各种情感现象。而青音就是第二篇序的作者,她曾经在电台主持了16年的情感热线,陪伴大家度过很多个夜晚,她的文字里充满了文艺,她说:“亲爱的,爱人是来帮我们一起呵护我们心里的小孩子的。但请记得,你在亲密关系里,不能只是个不长进的孩子!最好的爱,不假外求!”
于是有了我的题目:最好的爱,不假外求。
这段话也突然击中我的内心,因为我的家人、我的朋友,几乎身边的每个人都告诉我,女生是拿来宠爱的。所以包括我在内的女生们,都自带一身公主病。没人告诉我,爱情,要势均力敌,而不是依附。
抱着读读看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思想碰撞出来的佳作。书里有爱情和亲情,也包括小三、妈宝男、公主病、老好人、购物狂、剩女等人的心理形成。
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一对关系里,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现在的样子。”不能更认同。
2
什么是中国式的情与爱呢?举个例子,你终于找个一个情投意合的男孩子,羞答答地准备把他介绍给你的家人。他们首先会问,他家庭怎么样啊,做什么工作啊,工资多少啊,父母是否健在啊,兄弟姐妹几个啊等等关于物质条件的问题。而没人在意,你爱他吗?爱他什么?到底只是喜欢还是爱呢?
再比如,生了孩子之后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什么叫“女人做了妈妈之后才完整”。因为,自此之后,这世上就有一个小人儿,他无条件信任你,无条件需要你,有任何不满意就要哭,他笑了你的世界就亮了,他受委屈你的心都揪在一团。
与此同时,你开始幻想他的未来,把你错过的,想要的,都安装在他的身上,希望有一天,他能够延续你,代替你,超越你,达到你想要的生活。就像笑话里的那个笨鸟,要么先飞,要么下个蛋将来让孩子飞。
而有了孩子之后,你常常沉浸其中忽略爱人,渐渐你们就有了隔阂,开始争吵,他觉得养家很累,而你整天带孩子也并不清闲,你们不肯相互体谅,争吵常常升级,有时甚至会吓到还小的孩子。
如果此时带孩子的不止你一个,还有婆婆帮忙,那此时你们的小吵就会升级。你和婆婆是临时捆绑在一起的陌生人,生活习惯自然不同,加上你和老公开始吵架,很快婆婆也会加入战斗。
我敢肯定,当你步入爱情,至少有一条要开始经历了,或者不止一条。
因为我就是从父母询问男方条件开始,一步步闯关过来的,一路上雷区很多。好不容易结了婚,迎来了孩子,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开明的家长,要爱他、尊重他。
但也常常免不了幻想,自己开始学中医太晚了,孩子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得,又开始把自己的人生压在他身上。
要做一个理想的父母,战胜传统的思想,任重而道远啊。而这本书,除了解释现象,还带来了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
3
你知道一个有爱的家庭比较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吗?作者这样总结:
夫妻首先由爱情开始,他们之间感情很深。在爱情中,刚开始,女人确实需要把男人当孩子似的引领,而同时,男人需要包容女性的情绪。这听上去就像两个人在跳双人舞一样,是一种有进有退的、非常美妙的关系和节奏。
但生了孩子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女性包容孩子的情绪,而男性要支撑这个家。男性曾经包容过女性的情绪,女性才能很好地包容和这个男性所生孩子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父亲带孩子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在前期男性确实需要主动地包容体谅女性的情绪。
正因为他们彼此深爱,所以女人可以耐心地满足他们的孩子,随着男人对孩子陪伴的增加,一家人会和和美美。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会特别感恩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爱情是孩子内心最笃定的根基。不管生活、事业当中遇到多少挫折,孩子都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自己。不被父母牵绊,相信自己将来也会建立一个非常好的家庭,和父母当年一样温暖。
和美的小家庭建立秘诀:父母有爱,彼此会相互体谅和包容,“夫妻关系永远是第一顺位”。同时给孩子关爱,不强加自己的意志给他,让他过自己的人生。
4
而一个和美的大家庭呢?经典问题:你妈和我同时掉进河里,先救谁?本书给了心理学上的答案:“救妻子”。当然这不是真的不顾老妈死活,而是,要把夫妻关系列在家庭第一顺位。
婆婆最爱的是公公,儿子最爱的是媳妇。这样彼此都有正确的生活重心,也就不会因为儿子有了媳妇就觉得忘了娘很失落,进而相互掺和太多。所谓距离产生美,就是这样。
面对父母的过度干涉,如果你肯温和而坚定地表达你是一个成年人,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并真的解决几个事例来证明,那父母就会放下对你的不放心,试着给你信任和空间。
掌握自己的人生,温和而坚定。
怎样成为你自己呢?这是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包含了我愿意去实施的两个方法。
第一个:列出十件你曾经想做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在三个月之内全部完成,而且只要求做完十件简单的事情。
可以去吃海鲜,去酒吧跳舞,和领导吵架,或者出去转转,找找为自己而活的感觉,尊重自己,不要总是压抑,然后才有精力和身边人周旋。
第二个方法是:“在每天临睡前躺在床上的时候感谢一下你自己的身体,感谢一下你自己的脚,今天陪你走过这么多的路;感谢一下你的身体,今天没有闹大毛病,顺利地完成了今天的工作、生活;感谢一下你的脑子,今天思考了这么多的事情,协助你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个方法——我感谢我自己,听起来似乎可笑,但是如果你每天尝试去这么做,一个星期之后,你会发现身体有了变化,身体的能量在慢慢回来。”
我很期待,那个懂得感谢自己的自己。
5
书读了两遍,我总结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整理给大家:
1.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上,女性的责任更大一些,因为女性天然就有比男性更好的感受能力和情绪包容能力。而男性需要付出的努力、需要做的事更多一些,因为女性与孩子形成连接是自然的过程,而男性则需要通过努力和爱才能实现。
2.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
3.凡是微信头像是宝宝的照片,名字也是什么什么宝妈的,这样的女性你要引起注意了,你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压在了孩子身上,已经没有自己了。永远都是孩子、孩子,永远都在为自己如何当一个好妈妈而焦虑。事实上,你不做好自己,就不可能做好一个妈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命运负责,每个人也只能为自己的命运负责。
5.我们与朋友相处,是与他的优点相处;但是与爱人相处,是与他的缺点相处;必须爱他的缺点,而且是带着很深的觉知去爱,连接才能建立。
6.用爱唤起爱:第一,在已经获得的关系里,先顺着对方;第二,一定要真诚;第三,无论如何吵闹,都要表达出“我不会离开你”。
7.在心理学中,关于爱情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两个谈恋爱的人或者两个在爱情中的人,其实他们互为镜子,我从你这面镜子里照见我是谁,你从我这面镜子里照见你是谁。而且一个人能够把爱活的多好,通常由他的自我完善程度决定。爱情和人格完善,是一件相辅相成的事情。你的人格越完善你就越有可能活出一份很好的爱。同时,当你活出很好的爱时,你的自我完善就变得越容易,因为你从对方的这边镜子中照见的你是好的。
8.妈妈最好陪伴孩子成长到三岁,相对于孩子来说,在自己生命的前三年妈妈一直是稳定的存在。妈妈不仅稳定存在,而且陪伴也很有质量,这样的孩子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基础。如果这三年,有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来养育孩子,孩子的未来就可以免于心理疾病的折磨。
9.不都是人吗?又不残疾,为什么非要别人帮助你?我们喜欢健康的女性!
10.一个真正强大的女人,一定是柔和的。
11.尤其是逢年过节,朋友圈就是各地摄影比赛;包括中国式旅游,上个车睡觉,下车拍照。好像出门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把照片带回去炫耀,你看我来过这里,这其实也是一种面子。
12.父母真爱孩子,就教给孩子与你分离的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爱他,其他的一切都是软弱的借口。
13.媳妇在最初的时候不要对婆婆有太多的期待,指望她能够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对你。把婆婆当成长辈,尊敬他就可以了。实在想搞好和婆婆的关系,也可以没事陪她逛街,喝喝下午茶,组织老太太们出去旅游,投其所好,就可能拉近与婆婆的距离。
14.我温和,但我很坚定。
还有很多社会身份:小三、妈宝男、公主病、老好人、购物狂、剩女,都可以在本书找到自己现状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去恢复正常,可以说是很实用了。
最好的爱,不假外求。希望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爱自己,爱家人,把中国式的情与爱变成不胁迫、很温暖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