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事简介:
故事根据美国童谣改编,讲述了一个老婆婆吞了一只苍蝇后,吞下蜘蛛去捕苍蝇,吞下鸟儿去捉蜘蛛,吞下猫去抓鸟,吞下狗去咬猫,吞下牛去追狗,最后吞下一匹马去吃牛。随着老婆婆吃下的动物越来越大,她终于在吞下马之后撑死了,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与原来民谣不同的是,作者设计了老婆婆的墓志铭情节,在她的墓碑上刻下了“千万别吞马”的警示语,将故事讲的更加幽默。
这是一本荒诞的,充满童趣的绘本。
二、创作特点:
1、语言富含韵律,朗朗上口。
这个绘本中的故事循环往复,以“从前有个老婆婆吞下·····”为每一次的开头,以“这可能要了她的命”为结尾。语言富含韵律,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儿童在语言初期进行学习和诵读。
2、巧妙利用洞洞,给孩子带来惊喜
这也是一本设计巧妙的“洞洞书”。作者将洞洞设置在了老婆婆的肚子上,这样成功的透视到动物吃到肚子后的状态。在每一次的翻页中,作者结合背景色彩和洞洞的形状,成功制造一个新的动物被老婆婆吃到肚子里效果。随着洞洞越来越大,到最后吞下马的时候,肚子已经放不下了,只能横着开个“洞洞”,这正好配合后翻页过来老婆婆被撑死倒地的情节。
3、运用各种元素,生动还原生活细节
绘本中作者运用了撕纸、拼贴的方式,是每一个翻页都非常热闹。故事中出现的小动物,都是画好后手撕出来的形状,这一方面让这些动物变得更加鲜活,另一方面也能够引起小朋友的共鸣。另外,故事中加入了报纸、票据、包装纸这些元素,让整个故事变得富有生活气息。
4、作者以儿童视角出发,尊重孩子的发育特点
这个绘本从头至尾都非常贴合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
在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在老婆婆吞下蜘蛛之后,就已经不符合现实逻辑了,在最后老婆婆整整吞下一匹马,更是荒诞至极。为了体现这种荒诞的效果,作者在老婆婆吞下动物前都会用报纸和标语来预示故事的发展。但是在孩子的心里,一个人既然能吞下一只苍蝇,一只蜘蛛,那么她吞下一匹马就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夸张和透视画是儿童画的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作者结合洞洞非常好的诠释了只有在孩童作画时才会具备的特点——透视。读者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老婆婆肚子的状况“动物并排的罗列在肚子里”。还有老婆婆的牙齿和眼睛,画的很夸张,但这恰恰是我们的孩子在画画时常常会出现的。
在老婆婆吃下动物时,周围的小动物的反应很像是看故事的孩子们,觉得老婆婆很好笑,同时也在担心她会不会死掉,这样的情节设计让小朋友们很有带入感。
5、在色彩上,作者大面积的使用了黑色和黄色两个主色。
作者给老婆婆画了一件黑色的裙子,在展示小动物时也用了黑色的背景,这和故事讲述的“老婆婆吃掉小动物”是一致的。
而在出现老婆婆这个人物时,作者搭配了明黄色的背景,这给整个绘本带来了愉快、幽默的气氛。这样强烈的对比色,冲淡了黑色带来的压抑感,反而凸显了作品的荒诞主题。
三、讲读建议及绘本应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总结出这个绘本语言明快、有韵律,色彩对比鲜明,故事重复,主角单一,绘画特点低幼,因此这个绘本十分适合3-6岁的小朋友阅读。
在讲读时,可以从结合洞洞的形状和特点,让小朋友通过触摸洞洞的形状,和每一次的翻页感受故事的有趣性和发展的节奏性。
对于3-4岁的幼儿,故事以认知为主,在讲故事的同事帮助孩子认知各种动物和形状。在讲读结束时,可以让同孩子玩“小鸟在哪里”的游戏。
对于4-5岁的幼儿,可以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与孩子讨论,比如:猜猜老婆婆接下来要做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孩子自主的整理故事。另外,在老婆婆每次吞下动物时,和孩子讨论一下小动物们的心情怎么样,老婆婆心情怎么样,帮助他们理解人物的情绪。
对于5-6岁的幼儿,可以在看封面时,先让小朋友猜一猜故事的整个情节,有能力的儿童以自主阅读为主,家长做指导。在故事讲完后,家长可以将主题升华,同孩子讲一些做事做人的道理。
比如故事中老婆婆坚定的认为吃下蜘蛛会解决肚子里有只苍蝇的问题,这就可以告诉我们如果思维方式错误,那么所有的行为都会是错的;
或者老婆婆吃下了苍蝇已经造成了损失,却想通过吃掉更多的动物来弥补损失,从这一点也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的道理。
在故事讲完后,创作一幅相关主题的画或者将一个如果“你不小心吞了苍蝇之后”这样一个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绘本更全面的应用起来。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推荐,请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