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立下Flag要与明媚老师每月至少链接2次,但事实上3月只链接了1次,就是这一次。不链接一是因为确实有事,二是因为觉得自己可以再磨练下自己,直到撑不下去了再搬救兵。果然明媚老师还是明媚老师,1个小时的链接,让我感觉茅塞顿开。
曾觉得自己不断精进,提升认知,遇到事情后就可以非常好的应对。但事实说明,这种好的感觉在你比较顺利的时候,确实如此。但一旦真正遇到事情,会发现,信誓旦旦的自我承诺和高谈阔论的心得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果然,精进还得靠事上磨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次链接主要围绕三件事:关于时间管理;关于自我捍卫;关于人际关系。
01.关于时间管理:要么接受,要么创造
时间管理方面,自己跟随社群持续修炼了一年,本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颇有心得,但当自己的身份角色发生变化后,一度感觉自己的时间节奏在失控的边缘试探:一方面早晨因为通勤,时间被极度压缩;二是自己在没有毕业压力后,5点-6点之间起床变得尤为困难。尤其是最近生病的情况下,感觉始终处于昏睡的状态。我感觉自己自从入职以来,一直没处理好早晨这个时光,早晨的“消失”,让我时常觉得有些心慌。
关于这个,王老师说,要么接受,要么创造。角色越多,时间越容易被压缩。这很正常。要接受自己在6:30-8:30之间的时间不能被用作学习。在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下,不必强求自己,也不要以现在的时间评估未来,急也没用。而创造在于,可以在以后天暖和起来考虑5点30起床,为自己创造出1小时出来。每周空出来半天给自己,为自己做点事情。
其实,当下接纳和创造就是我的两条出路。接纳刚开始适应期的摸索,不过分着急;创造出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心里想着要挤出时间,但嘴上喊着自己早起不了。给自己一点时间,慢慢上路吧~
02.关于自我捍卫:做自己,还是要任性一点
最近觉察到自己是一个极其容易被说服的人。总觉自己现在接纳力太强了,好像什么都可以,没有自己的棱角,不会发脾气,也不擅长反驳。以前没觉得有什么,但感觉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己慢慢的能够感受到自己这种无边界的接受后内心的撕扯与拧巴。尤其是最近在和一位朋友的交流探讨中,感受到了深深的压迫感和不适感。
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对对方意见的不认同,但我又觉得对方说的很有道理,感觉自己竟然无法反驳。接下来想做的事情就在这种拧巴、纠结中险些搁置。我感觉到一种深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
关于这个,我觉得王老师说的几点特别的对:一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不需要告诉任何人,可以先自己弄,先有自己的思路,以自己的主线为主,再去想双赢的事情,双赢的机会多的是。二是还是要做自己,要任性一点。其实王老师说的很对,我是一个外在自信但内心不够自信的人。这种内在的不自信或许是由过去早就的,但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以后要内在自信起来。可以梳理自己的人生,写下自己每一件做的优秀的事情,告诉自己你是可以的!但我现在深深的感觉到,做自己这个事,真的挺难的。需要很多勇气、魄力。但我们永远都有选择权,我应该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在众多选择中选择了不自信。这或许是打开卡点的通道。
03.关于人际:放下评判,没有两全的事情
初入职场,在工作中,总怕自己的说错话,办错事。所以刚开始有点过于紧张。王老师说关于职场的一些潜规则,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关键是在于你自己怎么看。在与人相处中,少一些对自己的评判,问问自己有什么事,要达成什么目的就行了。有时候需要站在高处看看自己,而不要过分的纠结别人如何看,如何想。
其实王老师指出我思维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容易在两端奔跑。但其实人生有很多选择,并不是是与否这两个选项。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给自己带套子。要选择顺从自己的本心,因为迎合、讨好得到的最终都会失去。这一段交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需要去刻意训练自己的思维,不再两端极限奔跑,而是能够在两端之外寻找更多可能。
所以关于职场小白,感谢王老师给出的三个心法:第一,低调,谦逊:多听意见,做不要什么都做,不要很快就有意见;二顺从自己的本心,迎合、讨好得到的都会失去;第三,不要自我设限,给自己带套子。
其实三个问题最终我觉得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做自己。能够在人与事中,找到自己的主线,顺从自己的本心,不评判,不用力过猛,不臆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