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玫瑾是国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喻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通过分析犯罪事实,分析作案人的年龄、性别、身高、职业、生活环境,甚至长相,十分神奇。我们看到的犯罪只是一个事件,是偶然发生的,而李玫瑾剥开层层表现,追踪这个事件发生的缘由。常人见果,佛家讲因,每一个犯罪行为背后都有自己的因由(除了反社会人格),只是我们看不到那些可怜的灵魂在角落中拼命嘶喊和求救,我们只看到了恐怖血腥的犯罪事实。
一、大学生犯罪很多是因为缺少“观念”
林某某的的寝室投毒案、马某某杀害同寝室4人,他们与室友表面上都没有很大的矛盾,为什么为造成这些惨剧。李玫瑾认为,很多高智商的孩子沉浸在书本,缺少真实的生活,缺少对生命现象的感受和感悟。让他们作出犯罪抉择的往往是浮躁、愤怒、咽不下这口气等等,情绪力量让他们将犯罪付诸行动。他们在内心缺少控制其行动的阀门,即观念。而观念是从小在家庭中被唠叨出来的,如,幼年发烧时母亲俯身查看的面庞(慈母观念的形成),闯祸后父亲愤怒的表情(再也不敢的观念),父母在饭桌上讲的“这样伤害别人直是作孽啊,那要遭报应的”(不伤害别人的观念)“这种便宜咱可不贪”(不贪便宜的观念)。而许多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潜心学习,或早年离家求学,或家庭的缺失,失去了形成观念的机关,造成了心理空缺。我感到,最近复学后发生了好几起学生跳楼事件,就是没有形成“生命珍贵”的观念。
二、犯罪人格缘于从小自生自灭,只能不择手段地生活
文中有句话“当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的话,你怎
么能指望他大了以后会善待这个社会?”李玫瑾认为,从小的无助与挣扎为造成“犯罪人格”。文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黄某先后将18名青少年骗到家加害,其中17人被杀,唯有17岁的张杀只受了轻伤。黄某在折腾他的时侯,把他捆上勒。勒昏过去醒来后,他一直在哭求说:“你别杀我,我是独生子,我有爸爸妈妈,我还有个没有胳膊和腿的大爹,还有个奶奶。你要是杀了我,他们以后怎么办啊?你也有妈妈,你如果就这么没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她会怎么样呀?”结果说得黄某大哭。黄某哭道:“我妈才不管我死活呢!我在与不在,他们都不管我!”然后这个少年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等你老了,你把我认作于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黄某最后把他放了。张某的善良救了他的命,黄某从小没得到过温暖造成了他扭曲的人格,也让人同情。
三、被动攻击型人格是因为迫不得己的迎合
李玫瑾给我们举了个太监例子说明了被动攻击型人格。历史上往往太监整人会特别狠,他们天天低三下四,但心里面的委屈和卑贱感积存着,一旦找到比他更弱的,就会发泄。山西被挖眼男童斌斌案,其犯案人属于此类人格,平时特别胆小,不敢跟人当面吵,但长期的委屈积攒在心里,就报复到弱小的斌斌身上。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表面看起来越弱小的人,报复性更强。但李玫瑾认为,这无关强大弱小,主要在于其迫不得已而迎合的背景。她讲了一个男孩的例子,这个男孩表面客气扭头狠的性格,后来她发现男孩父亲是当地一个领导干部,他家里经常会有来求他父亲的人,他作为一个小孩,可能要叫人家叔叔阿姨,但是来的人多了,他会很烦这些人,所以他表面上对人绝对礼貌到位,可是心里对谁都充满着一种厌烦和蔑视。实际上,这是因为他的家庭总被外人侵人而产生的人格特点。所以这个男孩长大后,对谁都是绝对礼貌到位,但对谁都怀有敌意。
四、反社会人格在于天生没有人类正常情感
反社会人格从没有自责感,从不会忠实于任何一个人。他们对别人的情感从不感知,更不会因此而回报,甚至对于父母。李玫瑾称之为心理上的“高位截瘫病人”。就象生理上的截瘫病人需要人陪护一样,心理上的也需要身边有人监护,避免其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险性。如果放任或放弃他们,就可能给社会提供一个危险的犯罪人物。因此,我们要小心反社会人格的人,他们天生的犯罪人,犹如一头野兽走进城市,只凭欲望和冲动行事,而且无法用人类的情感制约他。
作者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很多时候都可以在其成长过程中找到原因,因此特别强调婴幼儿和青少年的教育。作者指出:“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溺爱出来的”。
有一阵子,周边朋友流行一种西方育儿观念,“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不要轻易满足孩子,这样会阻碍孩子的成长,造成他的依赖,以后难以独立。”哭不能立即去抱,定时喂养,从小自己睡。前不久还发生了一起几百名妈妈直播间围观婴儿的死亡惨痛事件,是妈妈要培养孩子独立睡觉,在探头下孩子正在哭闹,一墙之隔的妈妈不走过去安抚,最终造成了孩子窒息死亡的悲剧。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表明,婴儿时期不仅仅需要食物,更需要情感的抚慰,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而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身上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小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肚子很饿的时候,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一吃饱就又跑回原来的地方,甚至不离开“绒布妈妈”,只是伸出头去吃奶。
李玫瑾强调,婴幼儿时期有相对固定的抚育人对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非常重要。如果经常面对不同的抚养人,不利于孩子依赖情感和社会交往情感的培养。也容易导致价值观众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混乱。
很多犯罪行为的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教育的问题,甚至有些表面上看上去貌似无因的犯罪行为。比如,2007的美国校园枪击案,由一个叫赵承熙的韩裔干的,8岁时随父母从韩国移民美国,在就读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32人,导致17人受伤,然后饮弹自尽。很多人对该案件都很不理解,犯罪人所处的学校同学都很友善,他在美国的生活条件也很好,而且取得了绿卡。他曾讲道,你们这些人有房子、有车子。奇怪的是,他自己在美国的家庭也有车有房。李玫瑾将其归结为其弱小的时候移民到美国的恐惧,他到美国很不适应,李玫瑾认为他想回韩国,但他父母一定说过他们不能回去生活,比如美国的车子、房子,以及以后的发展。
文中有一名讲道集中营幸存者向老师提出: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重要性。
2020年5月1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