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是一朵开在乱世,用青春祭奠的生命之花。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守旧又勃发的年代,如同褪色的老照片,残忍而又温情地侵湿了我们的眼眶。
严歌苓说,那个年代不可恨,只是缺少诗意。文字太冰冷,画面中却可以融入暖意;青春太残酷,光影中却可以流动诗意。经历半生挫折和磨难的刘峰和小萍,在站台边,带着残缺的身体和心灵,迟到20年地拥抱,阳光把幸福和平静洒在他们的脸上,荧幕定格,留在他们的芬芳年华。
电影镜头下的青春,是属于七,八十年代的青春。绿色的墙壁,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旋律明快的音乐,对文工团场景的重现,人物的装扮,都融入了那个时代青春的质感。
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里,那些压在脚尖上的梦想,那些缓慢而克制的爱情,那些天真和曼妙,徐徐拉开了帷幕。善良的刘峰,美丽的林丁丁,自卑的何小萍,聪明的萧穗子,在集体生活的暖和痛里,挥洒着属于他们简单又纯粹的青春。
“触摸事件”让整个剧情急转直下,在大时代背景下,命运的不可控制初露端倪。好人刘峰的形象崩塌,一个情难自禁的拥抱,被当成了流氓行为,将他狠狠地推到了人群的对立面,被落井下石,被孤立,被下放。
在集体主义的冲击下,个人尊严变得不值一提,青春变得慌腔走板,蒙上了阴影。那些不负责任的伤害,在乱世中,天下雷同。这也是电影中人物命运起伏的源头。
刘峰是活雷锋,他超乎常人的心灵手巧,超越自我的善良,一直以“模范标兵”的姿态在被需要中活得心满意足。他为每一个文工团员做尽好事,却没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珍惜。
“无私”的标签让他在众人眼中不应该拥有自我。所以,他真挚热烈的爱情,他的触摸,对林丁丁来说是惊吓的,配不上她的。在众人眼中,更是对“活雷锋”的亵渎。
看透这一切之后,寒心的不只是他自己,还有一直被集体歧视和排挤的何小萍。
“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同样是触摸,当刘峰为何小萍解围,做她的舞蹈搭档,将双手放在少女腰间托举时,却成了照亮何小萍心底的光,成了她在这个集体里感受到的唯一温暖。在刘峰离开文工团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人等在大门口,为他送别。
何小萍让穗子转告林丁丁:“刘峰那么爱她,她却落井下石,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她。”这句话没有骂醒林丁丁,她之后若无其事地嫁去了澳洲,没心没肺地发胖微笑。
这句话骂醒的是她自己,刘峰的离开,让何小萍第一次开始反抗,坚决地和集体划清了界限。她追随刘峰去了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也用自己的方式等待着刘峰。
可残忍的是,她在终于成了“英雄”的时候,在强烈的落差之下精神分裂了。
当何小萍作为战斗英雄观看文工团最后一次演出时,听着昔日的旋律,她情不自禁地跑出了大门。一个人,在黑暗而空旷的操场上翩翩起舞。
月光洒在她的病号服上,热闹的礼堂,喧嚣的掌声,都成了她的陪衬。所有的压抑和悲伤都被尽情释放,像一场深情的仪式,告别过去,从新开始。
刘峰和何小萍是彼此的镜子,相似的善良,相似的隐忍,相似地在破碎了梦想之后,还能放下包袱,面带微笑。
在时代的变革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都原形毕露。文工团的解散开始从塑每个人的生活,团员们喝酒,唱歌,眼含热泪,隆重地告别之后,每个人的命运开始大相径庭起来,他们在刘峰和何小萍身上犯的错,也将慢慢被岁月掩埋。
多年之后的久别重逢,大家似乎都已经对曾经失去的东西释怀,穗子失去的爱情,陈灿失去的真心,郝淑雯失去的骄傲,当她们面对落魄潦倒的刘峰,随意地开着林丁丁的玩笑时,同样被释怀的,还有她们曾经集体失去的善良。
冯小刚是一个有情怀的导演,柔光怀旧的镜头里,整个时代的悲剧,一群人的错误,被笼罩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不是不忍心痛斥,而是那千丝万缕解不开的隐痛,只能由时间去消融。
最后,刘峰和何小萍,曾经的战斗英雄,却被集体和时代抛弃的人,相依相伴地度过了余生,拥有了别人所没有的平和和幸福。
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是那场国境的战火硝烟,是那身脱下的绿军装,是力挽狂澜也留不住的爱人,是已经斑驳的青春,还是那如鲠在喉的遗憾?
电影带着我们一路追问,最终,镜头从依偎在一起的刘峰和何小萍身上慢慢拉开,《绒花》的旋律渐渐响起,那一刻,在我们心中停留,久久不去的,就是《芳华》想告诉我们的。
青春就是一段充满的生命,每一次磨练都会塑造你将来的人生。
当时光已逝,往事还能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