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买午饭的路上,一个朋友在微信群里转了一个知乎链接:“如何看待阿里巴巴蒋凡要求尽快实现P8全员35周岁…”
大家看到这条新闻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的反应是,算一下自己离35岁还有几年……(好像没几年了啊)
(目前阿里官方已经出面辟谣了,以官方信息为准)
其实,真正让广大从业者恐慌的,是在本就风雨飘摇的大环境里,又被暗示了一次:
1.阿里这种级别的公司也开始拿年龄卡人了
2.这个行业里,没有避风港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答案可能都不是,也许这个行业的本质,就是这样
看知乎问题下面的答案,提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内卷化”——“长期从事一项相同的工作,并且保持在一定的层面,没有任何变化和改观”
有没有觉得自己中枪了?
觉得没中枪的,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1. 你现在在做的事,有多少是在领域内独一无二,或者在领域内领先的?
2. 你现在的核心工作内容,有多少产出是带有很高原创性的?
3. 你现在在做的事,有多少是能被跟你从业年限和经验差不多,或稍逊于你的人,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内完全接下来的?
如果上面几个问题,你的答案多是负面的,恭喜你,你也是行业里一名合格的“工具人”
bling~blong~我是个机器人
这个看似高光的行业,其实是被很多“工具人”支撑起来的——多数人的产出,其实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尤其在中国),更多时候,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工作职责,保证流程顺畅即可。行业火爆时,一切都没问题,但这几年,流量变贵,红利消失,VC没钱,“流水线”越变越少,工具人的岗位开始变得危险起来
然而,行业的“人才红利”却正值巅峰——高素质应届生,“一茬接一茬”;“三百六十行,行行转码农”;“老人”短时间内不退出,又出于过往经验,在各种地方推荐学生们学习相关专业,形成“良性”循环
这么多萝卜,哪儿有那么多坑呢?
当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有经验的劳动力可替代性又太强,从老板的角度,当然谁便宜用谁。同样的工具人,一边是又便宜又能加班的,一边是拖家带口肝不动又贵的,选谁?
屁股决定脑袋
也不怪有那么多“精神资本家”替老板们说话:
年轻气盛,觉得自己能杀出重围的,替老板说话就是为自己说话,能争取到更多的就业升职机会
再过几年,突围失败,他们的答案可能就要180度大转弯了,不然家人孩子谁来养?
现实是,突围成功的终究是少数,几率可能比北京小汽车摇中号都低
说了这么多,该如何破局呢?
我能想到的方法是三种:
1.努力提升自己,争取在35岁前达到P8级别,减缓自己被替代的速度
2.搞点副业/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摆脱“工具人”属性
3.创业,自己当老板
选择方法1的,除了努力,还得祈祷未来几年,35别缩水到32甚至更低。
而且,鬼知道35岁P8之后又有啥新门槛呢?
选择方法2的,除了努力,还得小心别成了韭菜,工具人的辛苦钱都赔进去了(比如,最近“死灰复燃”的XX币?)。
选择方法3,除了努力,还需要的东西可就太多了,比如,运气?(普通人慎选)
不过,不管选哪条路,努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努力,当然是越早越好。
写到这里,我第一时间想起的不是毛主席的那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反而是本山大叔在春晚上的一段台词:
“我觉着我们俩现在生活好了,越来越老了,余下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过去论天过,现在就应该论秒了…”
互联网工具人们,退休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