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打标签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我也一直给人打着不同的标签,直到有一次参加活动,一个参与者说:我讨厌给人打标签,打标签看人会非常片面。这让我重新思考我为什么一直给别人打标签。
现实生活中的我已经习惯于给不同的人打着不同的标签,参加XX活动过后添加的小伙伴,备注是姓名/职业/活动;给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也会说出自己的1-3个标签让人能快速的记住自己;网上的广告更是各种标签:全年最低价、品质最优。我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标签的生活。
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我尝试寻找这些答案,我们不管在认识人或者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都会习惯给别人打标签。想到小米,我会想到性价比;想到优衣库,我会想到质美价廉(绝对不会想到别的乱七八糟的);想到王思聪,我会想到中国首富的儿子。之所以会给认识的东西打标签,是因为如果不通过标签对这些进行分类简洁的整理,我们的大脑会不负重荷。其实小米的东西未必都是性价比极高的,但是用性价比来标签小米,会在我们用到的时候非常方便。而且打标签是我们大脑认知的基本模式,你想不打标签也不行。当你给别人简单的介绍自己的时候,你已经给自己在打标签了。
但是事实上我也发现,有些人我是不会打标签的,因为这些人不是几个标签就能说明了的。从打标签到不再打标签中间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刚开始认识的时候,可能几个标签打过去,在不停的解出认识过后会不停的增加标签,直到标签多到不堪重负,打标签不是为了我省心而是拖累的时候,我发现我对这个人已经变的熟悉了。翻开自己的通讯录发现在我心理只有标签的人都是不熟悉的,但是不用标签的基本上都是熟悉的。
打标签既然是自动会打的,那看人片面怎么办呢?这个是不能避免的,因为不管怎么办,你认识一个陌生人都会打标签的。对于一个新认识陌生人来说,片面似乎也没什么,因为也不熟悉,只是要考虑这个标签对你判断的意义或许足够了。我想让我们讨厌用标签的应该是:刻板印象
我们常常对一个团体形成刻板印象,并倾向于根据所认定的标准(刻板印象)对人进行分类,而无视团体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么做,这是「最省力的规则」:因为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常常采取捷径和特定规则来了解别人。
如果我们的刻板印象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上,它可以是处理复杂问题的简洁方法,但如果我们因为受刻板印象的蒙蔽而无视一群人的个体差异,那么这样的刻板印象就是就具有潜在的危害。(《社会心理学》Elliot Aronson)
当给人标签的时候打的是中性的标签没什么问题,姓名/职业/认识场景/地址什么的其实并不会对有什么妨碍。担心的是标签之外的东西,比如IT男,似乎会联想到……我们赋予这些标签后面太多的意义,我想如果用做互联网行业的男生会是一个更好的标签。
排斥标签并不能改变我们打标签的事实,所以只好,好好的打标签了,让那些非中性的标签尽量少出现在我们的标签列表中,或者让已经不好的标签词增加更多的理解变成中性标签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