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下面两个关键问题。
1*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2*学什么东西在将来不会被机器代替?
我先把这个问题转化成
“人和机器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以下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根据《十万个为什么》考证,人有意识地使用工具是在250万年前。但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前249万年都是非常缓慢的,直到出现了文字,才有了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而已。到了18世纪六十年代,人类才开始广泛使用“机器”这个概念。“机器”的创造和使用极大地加快了人类发展的进程。
“机器是什么?”我们要回答人与机器的关系的前提。从人类进化史来看,很明显,机器只是人制造出来的工具而已。那么这个工具和以前的工具有什么不同麽?这和人的进化有关。人从低等灵长动物进化成为了高等灵长动物,相应地,制造的工具从简单(无智能)的石器换代成了复杂(智能)的机器。这里注意,人可以进化,而工具只能是取代。也就是说所以有了现在的工具,以前的工具已不存在了。但人不一样,古人的智慧今人也不一定比得上,所以人是不可以以取代之说论之。所以必须认识到,进化是一个中性词,它是没有方向,也没有终点的。未来的人会进化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预言。但德国著名的博物学家恩斯特·迈尔恩斯特·迈尔(同时也是鸟类学家,进化论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认为现存的人类物种不可能再进化成一种“更好的”物种,不会变成超人。
从上面讨论可知,机器的本质是一种人类制造和使用的比以前更加复杂的工具,所以再智能的机器也只是人类的工具而已。那么,我们接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工具为什么越来越复杂?”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我将拆分成两个小问题,(1)人类为什么制作和使用工具?(2)人类为什么不断地制作和使用工具?拆分问题的依据是:工具本身不会自己变复杂(智能),这种改变是由人来实现的。
说起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由来又得追溯到250万前。猿人为了猎捕事物生存,无意中发现了工具。其实,人只是一个概念称呼而已,所以除了“人”,其他动物也会制造工具,比如黑猩猩。所以有人怀疑马克思人与动物本质说,原因就在这里。但马克思人家根本没有在意人的本质是人还是动物,他在意的是“劳动”这个社会经济学概念。人会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劳动,而其他也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不会。一句话概括来讲就是,人制造工具来劳动(劳动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那么人类进化成了万物的主宰之后,为什么还要改进工具呢?教科书上常说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工具在不断地改进。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模糊性,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首先,生产力是什么?生产力其实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如果说生产力发展,工具也要随着改进,这好像很有道理。但从定义上看,生产工具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说工具发展促进工具发展岂不成笑话!所以准确严格地说,是劳动者的需求促进了生产工具的改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是同时存在多种层次的需求,但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人的需求是会变化的。第二,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从生存需要到自我超越)。我就是说,当我是能人(约150万—250万前),我只会使用树枝,石头。进化成直立人(约20万到200万年前),我就会石头用取火。当然,以前的猿人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因为人的大脑还没有进化完全,所以工具发展很慢。因此,人想更好地生存就会制造和使用新的工具来满足需要,当需求不断变化时,新的更复杂的工具也随之出现了。
搞清楚前面两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当下高级的工具——智能机器人。机器人概念是如何产生?机器人是20世纪出现的新名词。1920年,捷克剧作家Capek在他的《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R.U.R)》剧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机器人(robot)这个词。robot是从古代斯拉夫语robota一词演变而来的。robota本是强制劳动的意思,Capek在二十世纪工业革命后技术和生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根据它造出具有"奴隶机器"含义的新词robot。它反映着人类希望制造出像人一样会思考,会劳动的机器代替自己工作的愿望。但在当时,机器人一词也仅仅具有科幻意义,并不具备现实意义,真正使机器人成为现实是 20世纪工业机器人出现以后。现在运用前两个问题的知识来解答机器人发展的原因。机器人也是人类的一种工具,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危险操作业务,简单重复的工作,也就是说,它的出现是解放了人类,因为未来人不用再冒着生命危险去开矿,坐在流水线上十几个小时。从这点来看,机器人,众人又何惧之?
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包括AI,大数据等逐渐让我们自身感到害怕,害怕有朝一日我们没有工作不能活下去了。很明显,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威胁到了普通民众的安全感和生存感,所以我们几乎失去理智又悲观地产生这种“自欺欺人”的惶恐不安。缓解这种盲目的焦虑,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科学技术?马克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前面已经讲过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那么科学技术只能算作生产工具了。简言之,科学技术就是无形的生产工具。既然是生产工具的范畴,那和前面解释简单工具为什么产生及变化当然也是同出于理了。
最后,直接进入读者最关心的问题——人如何才能不被机器取代?智能时代的到来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指劳动者需求不断变化提高,劳动对象不断扩大(数量、质量变化)自己生产工具随着不断改进。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人的需求是想上天空瞧瞧,于是他们就开始不断观察研究,改进现有的工具来满足这一需求。人制造了工具,人用工具去劳动,机器人取代了你的工作,但绝不会取代你。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代替了手工,迎来了失业潮。如今,我们处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末第四次革命初,未来的我们的确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要失业。但是这里我们要认识清楚地一点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失业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有渐进性——水煮青蛙。当然青蛙也有两种选择,一是感觉有水温发生变化时,应该有风险意识如果水温再增加的话,我该怎么办?(可以思考下几次工业革命的失业潮是怎么化解的?)二是对外界发生的微小变化熟视无睹,自我欺骗,逃避变化,那么就只有等着煮熟了。所以,如何才能不被机器取代,当你忍不住要问这个问题时,请思考人和机器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个规律在前面三次科技浪潮中没有变,在第四个或者下一个浪潮中也同样实用。因此,学什么东西与能否被机器取代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将来的机器只是取代现在的机器,也就是淘汰相对落后的生产工具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工具也是劳动力创造出来的。所以,广大青年们要敢于面对变化,更要关注自身作为劳动力的价值——不断地制造和使用新的工具。一定要有工具意识,要么去创造新的工具,要么学会使用新的工具。
(说明:无形的工具即科学技术,这里不用科学技术这个和民众太有距离感又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