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柴静
久仰大名的一本书,温热善良的一颗心,愿往后余生,我也如她这般“勇于自省,永远任性”。
书摘中,有对话实录,有喃喃自语,有时过境迁的成长。有青春迷惘的少年,有脚铐铁链的死刑犯,有头顶乌纱的政府官员,有一身正气的法官,有忿忿不平的普通民众。有中国人,也有留守在中国的外国人,有身边人,也有边缘人,他们都真实地存在着,透过不同的方式发声,也像一面镜子。所以,他们对于我的震撼,不是简简单单地看几遍书就能平复、理解和内化的。所以,我只是记录,分享,想让这份感受和领悟流动。就像柴静的在序言中所说的:“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你准备好了吗?从镜子中去“看见”自己,清醒地活。
1、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2、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3、人在关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起作用。
4、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5、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痛苦的时候,去看看天空,去看看名明亮的树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6、我们自己要多揉搓,把头脑里的疙瘩一点点揉开,揉出劲道。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决不撤步的对峙。
7、风动,树梢动,月光动,你别动,就会看到端倪。
8、人,为了一个目的——哪怕是一个正义的目的,就像车轮一样狠狠地碾过人的心,也是一种戾气。
9、承受命运施加于自己的一切,不粉饰,也不需要虚浮的怜悯。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藏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10、知道和感觉到,是两回事。
11、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12、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13、厄运中的人多有一种对自己的怨憎,认为是自我的某种残破才招致了某种命运。
14、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出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
15、为什么许多人选择屈服?因为他们觉得投入太多,收获很少或者根本没有。
16、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区别是什么?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17、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18、痛苦不是财富,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19、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摧毁、不断幻灭,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鼓励,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20、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21、人往往出自防卫才把立场踩得像水泥一样硬实,如果不是质问,只是疑问,犹豫一下,空气进去,水进去,他两个脚就不会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22、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23、凡事信以为真。
24、《金刚经》里,有一句“念起即觉,觉即不随”,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无论如何自制,有时松,有时紧,但要有一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他。
26、得诚实地说,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础是自我感动。自我感动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瘾,对他的自觉抵制,便尤为可贵。...不要用悲情取悦自己,更不要用悲情贿赂别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27、生活就是生活,不要只站在哪一方的立场上,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这是“观察”的实质。
28、其实,有的笑容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29、嘲笑、轻蔑、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都与恨有关或者含有因恨而起的成分,不能成为善。...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30、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有自己的郁积和化解。不要贸然给他人建议。
31、什么是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有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中看到真实的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3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到一定年纪的时候,自然会启动。
33、西藏人有句话说,幸福是刀口舔蜜。如果刀口本身的锋利和痛感感觉不到,后来的蜜汁你吮吸起来也会觉得少了滋味。
34、“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不愿限于盲。
35、人怎么才能宽容呢?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他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又不会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36、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37、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38、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跟谁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39、“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件事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在你发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感到恐惧的时候,请读一读曼德拉的这段话。
40、痛苦也不是没有用,从痛苦的经历中会得到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
41、命运常常通过失败指出我们应该走的路。
42、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
43、如果不是为了改变,那我们做什么?当然会发生改变,改变自会发生,但这不是目的,不是责任,不是压在我肩膀上的。...它压得太重了,也做不到。...但你不这么想的时候,它会自己发生。
44、“感受”不是欲望和情绪,没有“要达到什么”的动机,只是“诚实和持续不断地对事物平静观察”。
45、把自我交付出去,你会体会到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和自由。
46、纪律可以带来秩序,但却是被动。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感受”会像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里缓缓滋养。
47、卢安克说:“别人对我佩服的地方其实事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做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为力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也许有人以为那是超能。...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内心。”
48、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49、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50、我当法官时,常认真地履行我的职责,实际上我也是如此做的。但在我内心深处,潜伏着这么一种意识:我只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法官的角色。每当我判一个人死刑,都秘密地向他的灵魂祈求,要他原谅我这么做,我判他的刑只因为这是我的角色,而非因为这是我的意愿。我觉得像彼多拉一样,并且希望洗干净我的手,免得沾上人的血,尽管他也许有罪。唯有完人才够资格向罪人扔石头,但是,完人是没有的。这不是“伪善”,是“人性”。
51、什么是纯洁?心里没有这个“我”字,一滴透明的心,只对事坚持。说道理的时候,没有“应该如何”,没有内心倨傲,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52、听到自己经验之外或者与自己观点相悖的意见时,脸上会流露出诧异、惊奇、反感、不屑,想通过提问去评判对方,刺激别人,想让对方纠正,那种冷峻的正直里暗含着自负。你会是这样吗?
53、每个人都是各种关系里的存在,痛苦是因为被僵住了,固定在当地,转不到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别人的无助。
54、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强大了才能变软。
你“看到”自己了吗?送一首最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