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着急结婚,结了婚又不着急生子。皇帝不急太监急,心急如焚的婆婆往往会这样教育儿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赶紧给我生个大孙子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是孟子说的,也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这样的: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翻译一下:
孟子说:“不孝顺的情形有三种,其中尤其以没有子嗣为最不孝。舜娶妻没有禀告父母,就是因为怕没有子嗣。君子认为这样做如同禀告了父母一样。”
下面,我要重点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不孝有三”中的“三”是实指,还是虚指?
上文的翻译来源于中华书局版《孟子》,译注者为方勇,显然,方勇是主张“不孝有三”的“三”是实指的。
笔者除了对“不孝有三”的“三”是实指有异议外,基本同意这个翻译。我认为,不孝的行为远远不止三种情况,所以,孟子说的“不孝有三”应该是虚指,是指有很多种,并不是实指“三种”。
但之所以很多人认为,“不孝有三”的“三”是实指,因为它有一个权威的出处——东汉末年著名经学家赵岐的《孟子章句》。赵岐是孟子研究的专家,他撰写的《孟子章句》十四卷,是《孟子》最早的注本,影响深远。后经北宋孙奭作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赵岐认为“不孝有三”具体指三种情况,大意是:一是明知道父母有错,但是不加以纠正,陷父母于不义。二是家里很穷,吃不饱,穿不暖,却还要装清高,不想去当官挣工资养家。三是不娶妻生子,不能传宗接代。
正因为赵岐在孟子研究方面的权威,他对“不孝有三”的解释,基本上成为后世较认可的权威解释了。
第二,关于“无后为大”,也有很多解释,有的说是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有的说没有尽到后代的义务,是最大的不孝。很显然,前者更具有说服力,笔者是赞成前者说法的。事实上,这也符合孟子的原意。
孟子说的确实是这样的,不孝的情况有很多种,但总有一种情况是最严重的,这种情况就是“无后”——在宗族社会,能否传宗接代确实是“孝”与“不孝”的重要标志。因此,可以证明赵岐的对“无后为大”的解释是基本符合孟子原意的。
第三,孟子以舜为例,说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其中到底有何深意?孟子的话很有意思。他说:“舜无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古人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换言之,男子娶妻必须听从父母的命令,有媒人从中介绍才行。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妻,这显然是不孝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孟子强调的“不孝有三”中的一种情形。可是,我们都知道,舜是孝子,是写入“二十四孝”的帝王。舜的父亲及后妈、后弟对舜百般刁难,多次要暗害他,可是舜并没有怪他们。那么,他为什么会不告而娶呢?因为他害怕如果告诉了父母,他们就不会让他娶妻,当然也不会生子,那样,他可能真的要做出最大的不孝行为了。所以,他才没有告诉父母,显然这是权宜之计,是对不孝的行为大小权衡后做出的选择。舜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做出了经天纬地的业绩。从这个意义上说,舜当年不告而娶,是为了弃小孝而成大孝,等于告诉了父母一样,可谓顺理成章。
孟子在本章中还说: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不能取悦双亲的人没有资格做人,不能顺从双亲的人没有资格做子女。舜尽心侍奉双亲,使父亲瞽瞍很高兴。瞽瞍高兴了,天下得到了感化。瞽瞍高兴了,天下如何做父亲、如何做子女的道理也就定了,这就是大孝。
孝的作用始于事亲,但最终可能会形成一种风气,这个风气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能够做到这样的,当然是“大孝”。这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官员的示范与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