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
《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撰写的一部劝世之作,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这本书面世后,就一直盛传不衰,成为人们案头的必备之书,闻名遐迩。
《围炉夜话》是一部教人为人处世之书,贴近生活,语言生动,短小精辟,富有哲理。里面的内容浅显易懂,好似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在和一群家人围着火炉,一边娓娓而谈,一边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以下摘取一段,与大家共享:
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
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有钱人习惯于奢华自大,要教好孩子便成为困难的事;贫穷的读书人想要讨生活,还是要靠读书。
自古以来,所有父母的心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成才扬名,父母也觉得无尚荣光,所以做父母的,就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教育资源,都选最好的。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就像那两句诗所言:"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父母给孩子创造的条件好了,以为孩子应该教育地更好,可是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有了更多的机会享受物质条件的优良,却不肯下功夫,专心学习,于是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慢慢地演变成溺爱,而孩子也逐渐失去了成长和锻炼的机会。
如果孩子再养成"没有钱解决不来的事"的想法和习性,那简直可以说是教育的失败。
相反地,在贫困的家庭里,父母会告诉孩子,唯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依靠努力读书才能改变现在的生活困境。正是因为孩子体验了生活的艰难,才会想要脱离现在的困境,带着自己的父母过上好的生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的家庭以自己的经历作为经验,知道如何激励孩子发愤读书,鼓励孩子要做内心充实、志向远大的人,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振兴家业。
靠读书改变命运的人数不胜数,如台湾的著名企业家陈茂榜,只有小学学历,却获得了美国圣诺望大学的博士学位,小学学历怎么能够获得博士学位呢?这就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实例。
陈茂榜15岁辍学,去一家书店打工,书店每天营业12个小时,陈茂榜上12小时班,晚上,书店停业后,陈茂榜把书店当成书房,读书成了他的习惯和享受,他养成了每晚读书两小时的习惯,书店的工作一干就是八年,他也读了八年书。
陈茂榜曾说"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正是连续八年,持续不断地读书,改变了陈茂榜的命运。
再如美国总统林肯,从小家庭贫困,父亲是个鞋匠,供不起他读书,就跟随父亲去开垦荒地,没钱买书,林肯就像富裕人家的孩子借书来看,不管是放牛、挖地还是砍柴,他的怀里总抱着一本书,林肯经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舍得睡觉,最后林肯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
如前所言,富人家的孩子,一旦染上恶习惯,要他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富贵人家多败子,这其实与对教育的态度有关系。
读书人往往是穷的,因为书读了要用,在用的过程中就能挣得一些酬劳。
现今社会生活加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快,知识就是力量,书读得愈好的人,往往生活也过得愈好,因为他所能付出的愈多。
时代的发展,有人认为书中的理论已经过时,不再符合现今生活的需求和步伐,我却以为,《围炉夜话》大都从经验的总结出发,表现出的是一种世俗的智慧,也体现出作者身上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的烙印。
“鹅毛大雪天,夜深人静时。红泥小炉、一壶好茶、半坛清酒,情酣时,意浓处。”《围炉夜话》营造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意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