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说,七年就是一辈子。
2011年4月份开始第一份工作,一直做到2018年3月份,刚好干了“一辈子”。
我骨子里,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做出辞职的决定不难,难的是适应的过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这样两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情节是监狱图书管管理员老布被批准假释后,将刀架到前来与其道别的狱友的脖子上,企图通过犯罪继续留在监狱里。另一个情节是,老瑞德获得假释后,在一家超市做服务生。每次想上厕所的时候,他都需要向店长报告,只有这样他才能尿得出来。
两件看似不相干的情节,其实讲的是同一件事,电影中称之为“体制化”。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可以解释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对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我还想到了另一个词“习得性无助”,我觉得这两个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于所遭受的一切,若不反抗,终将会习惯。
对于我离职的事情,其实我同时陷入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和“习得性无助”之中。
关于离职,前前后后大概考虑三年之久,中间尝试了两次没有成功。另一方面,现在辞掉的这份工作,我已经做了7年。这份工作和我的专业对口,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每个月也能拿到过得去的工资。而我对于离职转型,很没有底,担心适用不了这种状态。
所以在辞职后的一个月里,我报了一堆的课程,每天就待在家里搞学习。
直到颖的提醒,我才意识到,我其实是在试图通过学习回到辞职前的安逸状态。
弄清楚这些,我开始下意识的调整自己的状态。
第一,接纳自己。一味的自我批评,并不能让自己变好。我尝试接纳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并思考现阶段的我能做什么。
第二,去除不合理认知。我有完美倾向,对于一件事情,我总是要准备到非常的充足,才开始行动。这也成为我一直搞学习,迟迟不去找工作的理由。我现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是找工作,而完美不是我的目标,它只是我个人的偏好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也开始慢慢的剔除身上的一些不合理的认知。
神奇的是,观念的改变,外在的世界好像也跟着改变。就像梁老师在导读里说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主观构建出来的。
前几天收到汤教练的邀请,让我过去做跑步教练。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很合适,刚好可以把我的爱好与专长结合起来。目前已完全跑步教练认证课程,等完成最终考核,我就可以正式成为一名跑步教练了。
另一方面,我也想借这一次的离职机会,好好体验一下面试,正所谓实践出真知。相信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当然,这不是拖延的借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