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白话文】
秋,八月十六日,吴主孙休立皇后朱氏,是朱公主的女儿。十九日,立子孙湾为太子。
【点评】
“𩅦”“𩃙”“壾”“𠅨”,这四个字,你认识吗?恐怕没有人认识,这也难怪,因为是东吴皇帝孙休自己生造出来的字。
孙休有四个儿子,他造了这四个稀奇古怪的字,作为儿子的名字:长子孙𩅦(与“湾”同音)、次子孙𩃙(与“躬”同音”)、三子孙壾(与“莽”同音)、四子孙𠅨(与“褒”同音)。《吴录》载孙休诏书,特别解释:长子的名“𩅦,音湾。”为了不影响阅读效率,我们就权称之为“湾”吧。这孙休喜欢读书,也喜欢卖弄学问。
后来武则天也喜欢造字,看来她的师傅应该是孙休吧?
吴主孙休任命濮阳兴为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当初,濮阳兴任会稽太守,孙休在会稽期间,濮阳兴对他非常优厚,左将军张布曾任会稽王左右督将,因此孙休即位之后,二人都得到贵宠重用,张布主管朝内官署,濮阳兴主掌军国大事,二人在里里外外奸诈谄媚,互相支援包庇,吴国人很失望。
孙休喜爱读书,想要与博士祭酒韦昭、博士盛冲一起讲论学术。张布认为韦昭、盛冲二人性情耿直,担心他们和孙休在一起时间长了,会说出自己暗地里做的错事,所以坚决劝谏,不让他们入宫。
孙休说:“我涉猎学术,群书大致都读完了,现在只想与韦昭等人讲论学习以前所学的内容,这有什么坏处呢?你不过害怕韦昭等人谈论臣下的奸诈邪匿之行,所以不想让他们入宫。象这类事情,我自己已经有所了解,不须韦昭等人说了然后才知道。”
张布十分惶恐地谢罪,又说这是恐怕妨碍政事,吴王说:“政事和学术,其源流各不相同,不会相互妨碍,让他们入宫没有错误,而你们却认为不合适,是怀疑我表面上讨论学问,其实另有企图。想不到你们今天当权,用这种手段对付我,实在遗憾。”张布叩头谢罪。
孙休又说:“我不过是开导开导你,何必叩头谢罪呢!象你这样的忠诚,远近之人都很了解,我能有今日南面为君的尊严,全都是你的功劳。《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善始善终是最难的,希望你能有始有终!”话虽然这么说,孙休还是担心张布疑惧,最后还是遵照张布的意见,废了学业,没有让韦昭等人入宫。
【点评】
孙休喜爱读书,也非常重视教育。这里摘录一段《三国志》中孙休的一篇诏书片段:
“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其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一岁课试,差其品第,加以位赏。使见之者乐其荣,闻之者羡其誉。以敦王化,以隆风俗。”
白话文的意思:古人创建国家,都把教育学习放在首要地位,以此导引民俗风情陶冶人物品性,为时代培养人才。必须根据古制来设置学官,立五经博士,考核录选应选的人才,给予他们优惠和俸禄,招收现有官吏之中以及军队将领官吏的子弟中有志向学之人,让他们各就学业。一年后考试,分出品第高下,赏赐禄位。使其他见到这些情况的人乐于趋向这种荣耀,听到这些情况的人羡慕取得这种声名。以便敦促王道教化,发扬纯美风俗。”
孙休还带头研究学问,整日沉迷于百家经典,“锐意於典籍,欲毕览百家之言,尤好射雉,春夏之间常晨出夜还,唯此时舍书。”(《三国志》)。对此,孙休还得意洋洋的自夸道:“孤之涉学,群书略遍,所见不少也;其明君闇王,奸臣贼子,古今贤愚成败之事,无不览也。”
孙休爱学习,是好事。然而,问题来了,学习最关键是要能“致用”,也就是要知行合一。道理明白了,你能不能做到啊?
这个时期的东吴,内乱不止,几经折腾,可以说是百业待兴;外部魏国日益强大,对吴蜀两国虎视眈眈。作为皇帝,不亲政,怎么能有作为?孙休整日沉迷读书,将朝中大小事务交给了故臣濮阳兴和张布掌管。这两人里外勾结,瞒上欺下,干下不少奸诈邪匿之事。既然,孙休“其明君闇王,奸臣贼子,古今贤愚成败之事,无不览也”,而且明知道两人的所作所为,为什么还放任两人专权?这不是孙峻和孙琳的老路吗?
陈寿曾在《三国志》中明确反对孙休的做法,他认为“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孙休,你宠信故臣,使人才没有出头之日,没有改革进取的新气象,虽然志善好学,但能拯救国家乱局吗?你饱读儒学经典,可为什么还要使被废的皇帝孙亮死于非命?这可是亲兄弟啊。你讲“孝悌”了吗?
可见,读书虽说是开卷有益,但也不能“走火入魔”。
还好,后来,孙休有所觉醒,终于不再沉迷于读书,开始一心为东吴的发展考虑,东吴政权开始有了一丝回暖。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且濮阳兴和张布专权的事情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