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话
这个教学构想前提是教师有足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必须充分备课,并吃透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这堂课我教了很多遍了,觉得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一是觉得枯燥,二是不能在阅读时锻炼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这样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先凭自己的阅读方式读几遍,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所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归纳问题,然后类似答记者问似的回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课堂上听讲特别投入,教师如果解答得到位,就会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应该鼓励学生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你会发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问题归纳以及我的解答:
1.课文第一小节中,学生程毅志为什么敢于“正告”鲁迅先生?
答:在当时那个年代,社会上发生什么大事,鲁迅先生总是会写文章评论的。“三一八”惨案这么大的事,鲁迅必然不会漠视,(其实鲁迅在惨案当天就写了文章)而遇难的刘和珍又是鲁迅的学生,鲁迅没为她写文章,在程毅志看来好像不能理解。而鲁迅自己觉得,应该为刘和珍写点儿东西了,只是尚未痛定,还没来得及写。因此,程毅志的话虽然是请求语气,但在鲁迅看来,就像是“正告”一样。
2.鲁迅办刊物为什么“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莫非是鲁迅办事虎头蛇尾?
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联系时代背景,答案学生自己就说出来了。可以反问学生:“鲁迅办的是什么性质的杂志?”学生回答“进步杂志”,“政府不愿意看的杂志”,下面,马上就有学生回答:“这样的刊物肯定要查封,所以办不下去。‘’教师补充:“从读者角度也可以看出来,追求进步的读者持有这样的刊物,也可能会遭到迫害,所以买的人少,刊物也很难维持下去。而刘和刚珍却‘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可以看出其追求光明,不怕迫害的勇敢精神。这是表现刘和珍君性格重要的一笔。”
3.怎样理解“以我最大的悲哀显示于非人间,让它们快意于我的痛苦”这句话?
回答:有句话叫做“亲者痛,仇者快”。不同阶级的感情是不能相通的。革命者痛苦,敌人必然高兴。鲁迅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对烈士牺牲的哀痛和对敌人的痛恨。
4.第二小节中,鲁迅说革命者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这不是矛盾么?哀痛怎么能幸福?
回答:这要结合上一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理解。真正的革命者,面对人民惨痛的生活,必然是哀痛的,他们必然要起来奋斗,改变这个现状,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然而,为人民奋斗而牺牲,革命者是感到幸福的,不是有句话叫“痛并快乐着”吗?是一个道理。
5.鲁迅为什么说,“造化往往为庸人设计”?
回答:造化是指大自然,当时的社会,当然是庸人居多,这些庸人往往明哲保身,对发生的惨案漠不关心,或是很快淡忘,时间会让人们逐渐忘了曾经的伤痛,甚至希望有一位忘却的救主,这样,客观上就在维持着这个黑暗的社会。鲁迅对这些庸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6.第三小节中,鲁迅为什么说自己是“苟活到现在的我”?
回答:首先,鲁迅肯定不是苟活者,这要看鲁迅是把自己跟谁放在一起比较的。鲁迅在这节中,赞美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是把刘和珍牺牲的意义提升了。这样一比较,鲁迅觉得自己有如苟活一样,也就不难理解了。
7.
8.鲁迅为什么总说“我实在是无话可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但又写了那么多文字?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