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我阅读《三国演义》总是跟着作者的步伐走,冥冥中就被他的思想带偏了。现在来看,《三国演义》是一本独具个人感情色彩的书,作者对蜀国总有一种莫名的偏爱。为了赞扬蜀国的丰功,他把曹操写成了令人反目的奸臣,把黄巾军农民起义写成了贼寇。但我正想从书中看出曹操的另一面,那个有雄才大略的人。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假仁假义上。作品中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士兵皆言丞相欺众。操欲借垕人头示众。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杨修的死也处处反映着曹操这个的人的心计重。
但这都是作为君王的忧伤。一国之君若没有统治人民的说服力与威信,人民还怎么信服呢?若曹操不是一国之君或许他会是个有感而发的诗人是个谋略出奇的军事家。但坐上了君王的位子,他不得不去实施手段,去维持这封建的王朝。谁说刘备是忠贞无比的呢?难道在治国上真的做到服从民众,人人平等?但曹操是个真性情的君子,从书中就可以反映。他去除了刘备那种所谓君王的贤,取而代之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难道这不是一代枭雄吗?
曹操的成功来自权谋:“曹操的权谋是超常的,而且非常之善辨,他第一认清了天下大势,就是三国鼎立之势已成。他制定了比较正确的,包括他长达很多年的政治军事战略,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有利位置,居高临下,挑动无所不和,伺机夺取天下。三国鼎立形成后曹操用很长一段时间休养生息,操练兵马,壮大国力,当然也包括强化他自己的权威。曹操实际上是随时都可以做皇上的,那句话说得很精彩:‘如果没有我曹操,天下不知几人称王称帝。’他是一个超级帝王,玩弄天子于股掌之中而自己偏偏不称帝。从争天下的角度讲,我们不好给他下断论,我们只能说这是一种战略,一种权谋。”
是还有胆量说曹操是乱世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