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容颜,是否依然没有改变。
不知为何,提笔想起的便是这句歌词,索性直接拿来当标题吧。
昨天跟两个朋友聊起近况,意外的是,这两个朋友一前一后地跟我安利两个当红的明星。A说,她最近在追蔡徐坤,就是《偶像练习生》的冠军,还打算去上海参加粉丝见面会。B说,她最近迷上了黄子韬,打算找后援会一起买福州演唱会的门票。我说,“阿姨粉,你们真的好有激情。”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有那么一瞬间,我有点冲动想要讲讲自己当年追星的故事,但,这终究只是闪过的一个念头。
最近一次感受到这种热情,便是在上海的汉源汇,在“随风不逝·张国荣”十五周年纪念展上。与朋友的狂热不同,在汉源汇现场我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云淡风轻,也许那是一种淡淡的喜欢,淡淡的守望。
上海,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外滩上的游客络绎不绝,疾步行走的上班族与繁忙的地铁线路融为一体。这,是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也是张国荣曾经来过多次的城市。
在来上海之前,我曾跟同事开玩笑说,“此行就是一次网友见面会,不是双方,而是多方,很多方。估计,这也是我这辈子离演艺圈最近的一次了。”
网友一:荣雪烟,《随风不逝·张国荣》一书的作者,同时也是一名编剧。我曾特意看了两遍《我爱记歌词》(纪念张国荣专场),对他有了大致的印象——身材偏瘦的小伙子,嗓音自带磁性。当日没来得及放下行李,便直接从虹桥火车站奔到汉源汇,我终于见到了网聊九个月的雪烟,“嗯,近几年一定是生活越来越棒了”,我默默想着。寒暄几句后,他便又投入“随风不逝·张国荣”十五周年纪念展的布置中了,一直到晚上10点多汉源汇打烊。
网友二:周雁鸣,著名摄影师,曾多次拍摄张国荣,此次有部分罕见照片授权《随风不逝·张国荣》一书的出版以及“周雁鸣镜头下的张国荣”摄影展。曾在网聊时,听过他的声音,“中气十足”是第一印象。我们的初次见面,在浦东大道地铁站,操着一口北京口音,帽子加墨镜的装束,怎么看他也不像年近古稀!人群中时不时地冒出爽朗的笑声,顿时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随风不逝·张国荣》读者座谈会充满了信心。
网友三:杨惠龙,执着追梦的电影人,曾经凭借《今天明天》获得第2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的大奖。杨导此次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优势,辅助了很多小伙伴的拍摄,乃传说中的“技术帝”。
此外,还有来自香港的Annie和Ann。Annie温文尔雅,闲聊时跟周老师回忆起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欢乐时光,“国荣”二字从她口中说出显得格外亲切。
Ann则用港普跟我们分享了她与哥哥之间的趣事,有一个瞬间我觉得她与张国荣先生并非普通的粉丝与偶像关系,反而是一种友情般的存在,他们可以互相调侃问候,而不用顾忌其他事情,简直不能更令人羡慕了。
还有我在汉源汇现场遇到的众多读者,男男女女,或对着挂在墙上的照片发呆,或拿起相机拍摄橱窗里各种粉丝的留言条,或对着十字绣感叹“这个绣的真好啊”,或静静坐着跟着音乐一起哼唱。此刻忆起,我不禁会心一笑,这些画面依旧清晰,依旧美好。
感谢你们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珍贵的情感,这种情感独立却又依附于亲情、爱情与友情。
汉源汇的各个角落都布满了“张国荣”的元素,主要布展人便是荣雪烟。在布展的那几天里,我看着他忙前忙后,一次次往返于楼上楼下,相框挂了又卸卸了又挂,再次验证了我一早对他的印象——“完美主义倾向”。记得刚接手《随风不逝·张国荣》的时候,我不太理解他的“强势要求”与“特殊癖好”,曾一度觉得他很难沟通。但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明白了他的完美主义倾向只因为“张国荣”三个字。因为关乎张国荣,所以就要尽自己所能给予他最好的,给予爱张国荣的各位荣迷最好的。
此次“随风不逝·张国荣”十五周年纪念展前后历时一个月,包括摄影师周雁鸣镜头下的张国荣摄影展、张国荣艺术形象十字绣展和音乐镭射影碟展三大板块。
我们还特意在3月24日晚上设置了《随风不逝·张国荣》读者座谈会,邀请周雁鸣和荣雪烟两位嘉宾对谈,与读者共同回忆张国荣先生的美好往事。
23日,在展览还未开幕时,便有一部分读者前往汉源汇。其间,一位五十来岁的大姐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对着眼前的一张照片看了好长一段时间,然后慢慢地拿起手机拍摄,接着视线移到下一张。后来我上前问候,她转身,我看到了她那泛红的眼眶。她轻声说,刚好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慢慢了解张国荣,了解越多就越觉得惋惜,时光不再。说话间,又有几位读者一起围了过来,有一大早从江苏赶过来的,有刚好到上海出差的,也有偶然路过的。其中一个姐姐说,她每年3月底都会到汉源汇转一转,以前是在绍兴路的汉源书店,现在是在陕西南路的汉源汇,今年这里特别热闹,很有氛围,布置很好。
他们早已过了十六七八的花季雨季,此刻却因为张国荣相聚在汉源汇,一起聊电影、音乐,聊每年的四月一日,聊心底的情愫。当晚我发了一条微博,“这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24日一大早,工作人员还在忙于安排座位的时候,两个女生却在旁边摆弄起摄像机。原以为是敬业的记者,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在复旦大学学习的台湾新生,因为没有抢到晚上座谈会的门票,便想早点来碰碰运气,看能否遇上两位嘉宾。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动了点小心思,请来雪烟,在周摄影师和杨导演的指导下,安排了此次活动的第一次采访。虽然两位女生的提问稍显稚嫩,雪烟的回答却一点也不含糊。
此刻,不远处的一个男生正对着橱窗拍得开心,蹲下又站起来,站起来又蹲下。我便下意识地拿起相机从侧面抓拍几张,两分钟后大哥转身问我“照片拍得可以吗”,此时我才知道大哥是为了配合我。
真是超级可爱的!
《随风不逝·张国荣》读者座谈会安排在3月24日晚上,可当天一大早,便有众多读者涌向汉源汇,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似久违的朋友。站在门口扫视一圈,一个印有张国荣照片的手机壳闯入我的视线,非常醒目。我忍不住上前打招呼,女生见我手上的相机,便指着手机壳,问我是否可以为她和哥哥拍一张合照,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组照片。看着手机壳上哥哥暖暖的笑容,内心的晦暗似乎已一扫而光,我们“终于走到明媚晴天”。
晚上七点半,读者座谈会如约而至,汉源汇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忙,让活动秩序井然。
座谈会上,摄影师周雁鸣分享了他在戛纳两次拍摄哥哥的故事:《霸王别姬》放完,掌声三起三降,所有人都觉得太棒了。他感慨道,“可惜当时只带了20卷胶卷,现在后悔一辈子,应该要把所有的胶卷都拿来拍张国荣!”
生动的演绎、风趣的语言赢得了现场读者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雪烟,热爱了张国荣三十年,多年来,他都在致力于做一件事,那就是让大众认识一个真实的张国荣,感受其人格魅力。发起张国荣艺术研究会如是,撰写《随风不逝 · 张国荣》亦如是。
我深知雪烟的这份热爱不是盲目的。
曾有记者就“有人评价张国荣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问题”采访他,他回复,“至少对我来说,我不喜欢神化张国荣,这是我的原则。我们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张国荣,他对于社会与文化的真实影响,他对他的粉丝起到的正能量作用。‘继续张国荣’也是延续他在人间的生命”。
座谈会现场有一位读者提问:“如何看待网络上层出不穷的‘荣黑’现象?”雪烟的回复大意是,“再伟大的人,也不能做到人人都喜欢。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遵循真实原则的基础上,以平和的心态,以多种方式,向大众传递一个真实的张国荣。倘若只是一味地争吵、谩骂,那是永远没有意义的。对待黑子的最佳方式,便是不理。”
很喜欢这样的回答。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了,读者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围着嘉宾聊天、提问,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张国荣的事情。似乎多知道一点细节,就能更靠近张国荣一点。
临走前,读者还不忘拿着图书和海报找两位嘉宾签字留念。而此时,没有抢到票的读者已经在汉源汇的一楼站了将近三小时。
雪烟曾说:“在我心中,不管是舞台还是生活,是大荧幕还是小屏幕,张国荣都是一位值得我尊重并热爱一生的人。”
相信不仅是雪烟,对散落在世间每个角落的荣迷来说,也是如此。
本次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张国荣艺术研究会和汉源汇共同主办的“随风不逝丶张国荣”十五周年纪念展受到了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其中包括香港卫视、澳亚卫视、文汇报、新民晚报、新民周刊、澎湃、梨视频等。
在回福州的高铁上,我细细回想了过去的几天,擦肩而过的每一个人,遇见的每一个细节。
我想,我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作为活动主办方,我不得不身处活动中,理性地安排这场活动的各项流程,理性地看待读者的各种感受;同时,思想正处于了解张国荣的过程中,我游离在活动边缘,我不得不感性地看待周边每个人的情感。“
为你钟情,倾我至诚”真是好美的一句话!
“这次活动不就是了解张国荣先生的一次绝佳时机么?”
从爱他的人的身上,我开始寻找张国荣先生的魅力,开始重温他传奇的人生历程。于是,我在微博上搜索了一圈荣迷的感受。
来日你我再度相见,仍是旧日动人笑面。
最后,感恩所有的遇见。希望在下次的活动上,还能见到可爱的你们。
未来的日子里,爱Leslie,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