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昨天做到的事
4:40起床
阅读1小时
跳操0.5小时。
输出卡片Day30-4
亲子阅读Day30-1
2,有感悟的个句子
1)下属做错了一件事情,如果我们的沟通是“这件事情,你为什么会做错?”、“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没有这样想过吗?”,那么下属感觉到的是质问和指责。
如果我们可以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件事情是怎么样的?”、“你在这件事情中,是怎么做的?”、“基于这件事情,我们来拆分一下?这些话式还可以用在孩子身上。
不质问,不评判,不指责,而是“人性”的站在同一个角度或是尊重他。
2)孩子就像小种子,每天用破土的勇气带来惊喜——未来不在远方,就藏在他们闪着好奇的眼睛里,藏在每一次勇敢尝试的当下。
作为父母,我们也是追光者:试着用孩子的眼睛重新看世界,在耐心倾听中学会温柔,在陪伴探索时保持好奇,在偶尔的慌乱里修炼从容。
原来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我们与孩子互相照亮、彼此成长的旅程。
新的一天,带着期待与感恩,和孩子一起在平凡日子里种出星光吧。
3,昨天发生美好三件事
正如感恩,所有发生皆有利于我,一切都是美好的安排。
美好事件一:看到共读会的伙伴写的内容特别优秀,我产生了焦虑感,产生了自卑感,我为何就没有这样的功底,当意识到我有负面思维时,我立马积极暂停,那我现在能做什么呢?
答:现在做好基本功,共读会的同学来自天南海北,年龄又不一,有的是职业读书人,有的读了一辈子的人,有的刚刚起步读书的人,大家不在一个水平上正常。
问:如何做好基本功?
答:输入和输出形成闭环,优秀的输出自然是有大量的输入,在从其中凿出精华。我阅读才是最近两年的事,而且读书时期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现在这水平正常。
问:如何输入与输出形成闭环?
答:大量阅读,遇到有感悟的句子深度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读,只要有感悟就写出自己的想法,五年十年后再和现在相比境界肯定不同,要把一个时间维度拉长看待问题。
问: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答:精读一本书,读基石类的书,把书中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五年后我也就属于饱读书本的人了。
最后想说:能量比才华更重要,持续输出才是最重要的,我和有才华的人相比,最大区别就是我没有把时间维度拉长。
为自己这个思想转变点赞,以前的我焦虑就会放弃,焦虑就会逃避,现在的我从问题中寻找答案,这是美好的事。
美好事件二:最近一有空就逛鹅圈子,发现一个问题,优秀的人总是比你付出更多,比如我看到一位师姐的文字,我点赞、复制她的文字评论一下,没想到她给我来了长篇大论的点评,而且从她的文字功底来看,都是专业用词,我一大串文字,都能被他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不由得不佩服,她教会了我一件事,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输出的机会,点评也可以从中找到启发点,和过去自己的经验联系,写出卡片。而我最大的区别就是喜欢复制粘贴,这是我的弊端。
最后想说的是,只要你留心学习,处处是学问。只要你愿意付出,时时都有收获。
美好事件三:假如一个打卡群,看到写下一件最想做的事,并把它培养成微习惯,我毫不犹豫的写了晚上睡觉前陪孩子亲子阅读,下支线时间是:2025年4月11日,截止时间2025年5月11日,可是昨晚做完后发现一个问题,我想读有用的书,孩子喜欢听他爱的书,那样的书被我认定为没用的书,当我有这样想法时,读的欲望就不大了。
问:亲子陪伴阅读,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给孩子养成睡前阅读的习惯,认识更多的字
问:你认为读父母喜欢的书好?还是孩子喜欢的书好?
答:孩子,孩子喜欢,读的欲望更强烈,认识字更多,况且前期阶段只是培养睡前读的习惯,首要目的是让他爱上读书,不是把我的个人意愿强加于他身上。所以前期阶段,不要求他懂得多少知识,而是养成习惯,并爱上它。
最后想说:非强迫性改变的前提,是把主动权交给对方,让对方主动,我最终的目的不是我每晚给他读书,而是每晚读书像刷牙洗脸一样融入他的生活,只要他睡觉就先看一会儿书,并让他爱上这个动作,这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孩子的体验感才是最重要的,好玩才是最重要的。
4,昨天感恩的人和事
感恩我的女儿告诉我一个小秘密,她和弟弟攒够100元了,为了庆祝小成就,她给弟弟和自己买了橡皮和笔,听着好感动,宝贝好样的。
感恩我的队友,晚上招标回来拿回200元的红包,这属于意外的收获,孩子们很高兴,收入自己囊中,谢谢,谢谢200元给孩子带来的快乐。
感恩我的公公帮忙照顾孩子,并给孩子买了喜欢吃的食物,买了蒜薹。
感恩我的同事,叫我去看电影,我以有事拒绝了,但是后来有点后悔。
感恩我遇到的线上所有朋友:汪姐,九柏,愚迟、海风、大海、佩佩……还有无数给我鼓舞的朋友,是他们的鼓舞才让我动力劲更足。
感恩我的领导,没有催促我去上班,所以我才能在家安心给孩子做饭,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
感恩我所有金钱,让我买到所有想买的一切。
谢谢,谢谢,谢谢所有遇到的人和事!
耶,又是美好的一天,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