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本来就是一个跟自己对话的过程。跟自己对话,不能不真诚。但是,这又是要给人看的,那就意味着,要敞开自己以往的经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给大家。这让我一度感到纠结,到底应不应该写这些,或者应不应该公开给大家看呢?后来我也是终于想清楚了,只要不违法,不涉及他人隐私等等这些前提下,自己的经历、想法写出来也无妨,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搞得好像你说了些什么石破天惊的话。当然,我也无法做到完完全全把自己赤裸裸暴露出来,总会有一些想法需要隐藏,毕竟有些话只能讲给自己听。
这是陈春花老师在《管理的常识》里举的一个例子。
在许多年前,我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组关于期望理论的研究专家决定做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中学,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举行了一场选拔赛,在500名学生中选拔出最优秀的50人。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些优秀的学生,专家们说服学校在全校100名教师中也进行一次选拔赛,选拔最优秀的5名老师来负责教育这50名优秀的学生。6年后,这些学生的确以全校最优秀的成绩毕业,而这5名老师也在这6年间获得非常大的提升,都成为当地的特级教师,获得无数的奖项。
在这个时候,专家小组公布之前选拔赛的成绩,这50名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专家只是随机抽取,这5名老师也是随机抽取得到的。但是经历了6年,5名老师和50名学生真的成为最优秀的老师和学生,这就是期望理论。
我跟陈春花老师的缘分,来自我妹妹(我妹妹也叫陈春花,后来妹妹觉得这个名字太土,自己跑去派出所把名字改了,也是我们家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改名的。我嘛也蠢蠢欲动地想改,但近几年回家少,常常把这事给忘了。)坏毛病,跑题跑太远了,当我拿起我“妹妹”写的《管理的常识》翻了翻,发现此人不简单,也在朋友圈隐约记得有人发过几次她的课程,拿起书看了序言,不得了,旁征博引,用了不少古文作例子,读,这本书一定要读。反正读了不亏,说不定会有什么新发现呢?
读书是肯定不会有亏欠的感觉的,但玩游戏,刷抖音、朋友圈却每次都会有亏欠自己的感觉。
一口气读下来,一边做笔记一边思考。不知何年何月有机会去管理人,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很震撼的。我们常常以为只有当上领导才能去做管理,殊不知,我们本身就可以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人际关系,自己的时间、注意力,自己的言行举止,自己的财富。当然了陈春花老师书里并没有这么讲,这些都是我读书时联想到的。
我小学的经历,恰恰证明了这个期望理论。在小学一年级我留级了,留级前的我是个课堂上开小差、脏兮兮的成绩倒数的坏学生,留级后却摇身一变,成了遵守纪律,干净文明、成绩前列的好学生。促使这一转变的是一个教语文的女老师,在她耐心地教我写了一次作业之后我随后就很认真学习,考了几次100分之后所有老师都觉得我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对我也愿意花更多时间讲解,就连我一直学不好的数学也能排进年级前6。随后我无比坚信自己是块读书的料,不再参与“坏学生”的活动,慢慢地我身边的朋友都变成了好学生。
要知道,在留级之前,我在老师、同学眼中就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不安定的、脏兮兮的,甚至脑子不太正常的学生。只是后来一位老师不经意用心地教了我一下,拿了一次100分,让他们对我的期待都改变了,他们开始相信我有能力考到好的分数,而我也证明了他们是对的。每次我去买零食,就连小卖部的阿姨也觉得这是个奇迹。
我最后考上了镇里最好的四中,四中分初中部和高中部。既然说是最好的,那来能来这里的自然是镇里读书最好的孩子。上了初中,父母对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因为父亲只读到了小学毕业,而母亲虽然成绩好,最后念完初中已经是当时学历比较高的了(当地观念是女子读书无用)。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读到高中,还是大学。我自己在这些镇里读书最好的精英堆里,显得十分不起眼,不管多努力,也只能考个中等的成绩。这时的我,父母不期待,老师也不期待,我自己,还不清楚期待是什么。
初三暗恋隔壁班一个女生,但没有太多接触。暗中观察发现她读书很勤奋。于是这时的我开始对自己有了期待——跟她考同一所高中,虽然我并不知道她理想的高中是哪一个。初三我也拼命了一把,但最后成绩不尽如人意。在我们那,中考比高考更重要,在一个好的高中考上好的大学的几率远远大于一个烂高中。
父母也许对我的期待就是拿个高中学历,再读个两年的中专,就可以去找一份技术类的工作(比如修车啊什么的)。
中考完之后,我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市区读一所普通的高中,学费是800多。另一个就是留在原来的四中的高中部,学费全免,前面两年还要伙食补贴。家庭原因,我选了后者。
让我意外的是,暗恋的女生竟然也留在了四中。她成绩比我好,除了享受所有的免费和补贴,还有免住宿费和每年几百块的现金(我猜这是她留下来的原因吧,她应该是有机会去市里读书的)。这可以说是我初三的愿望达成了,虽然并不是我想看到的(留在了烂高中)。但也正是她,让我有了新的期待,那就是跟她考上同一所大学。当然,我的高中里也没有老师对我有所期待,他们不看好我。当时,只有我自己对自己有期待。高一高二我还是浑浑噩噩,到了高三,我就天天混在一群女生里在走廊读英语、语文、历史……为什么说“混”?因为只有我一个男生这么做。即使是让我头疼的数学,也厚着脸皮去问同学。当然我是绝对不会去问那好色的数学老师。那个女生跟我不一样,她是老师的宠儿,所有老师一致看好她能考个不错的本科。
最终,我在没有人看好的情况下,创造了奇迹。你可以说,这是对爱情的期待所创造的奇迹。当然这个奇迹在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但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我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父母也兑现了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承诺——只要我考上大学,就算借钱也要让我去读。
那个女生失手了,成绩比我还低了十几分,她报了个冷门的专业,最后也进了我报的学校。又一次,我实现了我期待的。
对于一个几乎没怎么出过省城的孩子来说,大学,是一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地方。一度我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但后来更多的是失望。在大学我总是充满期望,但我并不知道我所期望的到底是什么,或者,是什么都想要?期待爱情,期待成绩,期待未来,但最终,我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个女孩也渐渐在我的视野中淡去。
没了期待,我也没了方向。
大学毕业后?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没有了方向。父母本来以为孩子读了大学,工作应该是不愁的,但事实是,什么工作都很难找。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我承认我刚毕业时抱着的想法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干到死。然后呢?工作两年找个老婆,结婚生子。这就是当时的期待。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多么愚不可及啊!
这些都是我在混沌之前的状态。后来,我终于开窍了,我知道人生不能没有期待。不是别人的期待,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别人的期待你总是无法控制,而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才是可以掌控的。
以前习惯于别人给我做主,自己没有什么主见。后来呢,我的见识增长了,别人不能帮我做主了,因为他已经说服不了我。于是,我陷入了一段别人不期待,自己也不期待的怪圈中。幸好我相信读书能解救我,通过不停地阅读,我终于找到了方向,找到了我的期待。
最简单的期待就是,跑步、读书、终生成长。
活在别人的期待中的坏处在于,一旦别人对你不再期待时,就完全没有了方向。现在,我选择活在自己的期待当中。
对自己有期待,但不应对他人过分期待。因为事实证明,对他人的期待总是会带来失望。
不急不躁,缓缓前行,有期待,有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