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出生在湖北一座小城里的蒋方舟已然是公认杰出的80后代表之一,她顶着"天才作家"的光环,却称自己为青年创作者,说自己还说不上是一个作家;很显然,她是谦逊的,在言行举止上很懂得运用技巧的知性女生,显然她是讨喜的。她曾写过一篇文章《三十未立,二十而蹲》,文中说起她,认识一个"德高望重"的前辈,说话高深莫测让人敬畏。
有次这个前辈和蒋方舟谈话时,【沉吟良久,过了好半天才给出终极褒奖——“我觉得你不像个80后。”】
【这个夸奖让所有被拽出80后团体的年轻人脚踩云端,得意四顾。我获此美誉,立刻骄矜又谄媚地连连点头:“确实确实,大家都这么说,80后,啧啧,哼哼……”这个万能百搭又高端的夸奖。】
在得此美赞的蒋方舟一脸骄矜又谄媚的婉拒以表接受,随后有将此话当作重礼转赠给身边的90后:【我看你一点不像一个90后。】
若此话说给我听,乍一听自然是美滋滋,说我不像是90后,那么就像是后半句紧跟"你看上去没有那么稚嫩"、"你成熟大方又得体"、"你一点也不轻浮焦躁"。那么我想当下我一定会尽量收紧毛孔,避免内心得意荡出水的表情渗透出油脂或是干脆把油腻写在脸上,我想我一定会收颌点头以表谦卑做作得表示感谢,要么或者昂首挺胸保持目光正视,牵起嘴脸优雅地欣然接受。【我看你一点不像一个90后】也如同雷击般袭我如狗怂,一旦细品就知直呼" Hold on 怕是没对哟""啥子喃?我不像90后?""你才老了!"
若是视【我看你一点不像一个90后】为一个夸奖的话,那么你就是认为90后是名不见经传的"垮掉的一代";认同这句话就是算盘否定了二战以后90这个时代的所有成长,就是认同不管这个年代无论如何有多便利,你也成长不起来。
如此吊诡的想法究竟是何时给我上的一个禁欲buff(反向加成.)让我觉得不敢苟同"90后"的所作所为。(注: buff一词起源网络时代,游戏术语,原词有使之强壮的意思,有正向加成和反向影响得意思)。大概源自于以80后为首90后朋友跟着走的"非主流、肥猪流"思想潮流时期;以郭敬明的"哀伤、爱殇"文学为代表,开始兴起于国内2007年,大多以暗黑冷酷的QQ头像以及潮流搭配——及色彩丰富到炸的头型,人人裤腰带上随时斜挎着一条狗链子为基准审美观的年代。一首鼓点雷人,曲风凄美冷冽的歌曲涌入人群中,众"90"生人离苦得乐的狂欢场景,回想起来不免让人脊骨发凉,那是不堪回首的青春前期。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太多的集体记忆。08年,那一年本是8月奥运盛典的狂欢年,可就在当年奥运会开始的三个月以前,一场"5.12"8.0级特大地震带来的近乎毁灭整个四川的天灾席卷大半个中国。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不计其数的灵魂哀嚎,撕扯着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全国人民集体募捐,武警官兵拼命抢救,殊死一搏,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以80后和已满18的90后奋勇当先,冲去重灾区抢险救灾。那一年我14岁,在得知当地医院征召自愿者赶赴灾区前线支援的消息后,我们一群少年集结在医院门口报名献血。那一年我感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满腔热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地震以前有着天壤之别,我们的身躯或许隔了几块墙板的距离,但我们的心就连在一起。90后青年的音乐不再低沉孤吟,忘我帅气的圆寸布满人群,满身的孔洞不再是粗制的铁环银饰赌满,而是筋骨贴合万众一心的刚硬。
如今以90后为青年代表的时代涌现无数翻腾奔涌的后浪席卷人潮,我们自强不息的步调一致。
这是一个狂热的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敢爱敢恨的性格起初被视为鲁莽,现在已褪去浮华,有能力的人早已举起枪炮,拿起手术刀,动起笔杆共同续下光辉。
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代,任何一个时代的理想都抵不过我们当代的变梦为现的真实,发生在人头攒动的都市,溪水潺流的乡村;活跃在闹热且备受质疑的电竞平台、小视频流量App赋予浪流生命力,将未来托付给自己,只要你付诸行动,毁掉未来还是捣毁刻板,这一切都在即时即刻地发生在生命的任何一个角落,唱遍赞歌,当下就启航。
这是一个愈加无妄的时代,罪恶从不会迟到,但正义更不会缺席。从前我们相信平台,相信群体,现在我们凌驾于平台,凌驾于群体之上,我们是踩着群,还是被人群捧着,这一切都早在我们的心里播下种子,不是等待发芽而是控制避免泛滥。
作为新一代的浪流,我相信自己,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之前的前辈们会信任我们如同他们自己。我一点不像90后,是耻辱,而我们正是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