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7.25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注释
️圣人:指品德最高的人。
️亡:即无。
️为穷困的意思。
️泰:指奢华。
主旨
孔子勉励弟子有恒才是入道的基础。
今译
孔子说:“圣人,我是见不到的,能见到君子,也就可以了。”又说:“善人,我是见不到的,能见到有恒的人,也就可以了。一般人本来没有却要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穷困却装出富裕的样子,这样要想达到有恒,实在很难!”
引述
孔子主张名实最好能够一致,所以不轻易赞美任何人、事、物。他所推崇的古圣先贤,都已经盖棺论定,圣就是圣,贤便是贤,不会再有所改变,可以放心地说出他们的姓名和事迹,供大家当做学习的典范。
当代的人,都还活着,还有改变的可能。就算有很好的品德修养,也还不敢直接称之为圣人。万一产生变化,要怎样交代?所以孔子说他见不到圣人,不但不轻视当时的人,反而是一种期待和鼓励,希望大家继续努力,有一天逝世以后,被大家尊称为圣人。他认为人活着的时候,能够被
大家当做君子看待,已经十分不容易。因此坦承能够看见君子,便相当满意了。他自己一再谦虚,不敢自认为圣人或仁
者,可见孔子对自己和对别人,所采取的衡量标准是一致的,并没有对别人严格而对自己宽松的差异性待遇。
善人,并不是指常常为善或者偶尔行善的人。只有心中有善无恶,而且恒久如此的人,才够资格称为善人。这样高的标准,难怪孔子看当代的人,也看不出有什么善人。他宁愿退而求其次,认为诚实可靠的人,也就可以了。一般人内心空虚,却装出充实的样子,穷困装得很富裕。这样表里不一的假象,想要诚实可靠,应该是十分困难的。
生活智慧
(一)人活着的时候,我们最好暂时不要加以论断。对活人说三道四,基本上是不礼貌的行为,最好能够避免。
(二)人死了,盖棺论定。大家才依据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做出整体的判断。原则上以品德修养为基准,先分出君子或小人,再评论其他。
(三)圣人和善人,都是全面性的总结。单方面或某些方面特别有表现的人,顶多是贤人。孔子不随便称许某人为圣人、善人或仁者,其态度十分严谨。
建议
赞许他人,必须根据事实。现代人出口便说『俊男、美女』,不值得欣喜,更不能信以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