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惺惺常不足,懵懵做公卿。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兄弟相害,不如自生。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增广贤文》
1月3日,星期三。
昨天晚上直播读书观众数累计1000人,“你的每一份努力,每一次坚持,都是在回馈那些期待的眼神。”平台服务通知里的话很有共情能力,自己在生活中也要多学习运用。
9:30和闺蜜准时约见在博物馆门口,开启新一年的第一逛。不知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逛博物馆,每每有新展,势必要到博物馆看一看。愈是年龄增长,愈是能观古修今,不再仅仅停留于知识层面,而是借博物馆的收藏看到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体会无数文明的兴衰与流转。
“器以载道”展览了古人用的一些器皿,冠以“载道”的名称瞬间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件件生活用品承载着古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同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让我们随着眼前的器物,穿越时空,置身于他们生活的年代。
这张图片的器物叫“甗”,我和闺蜜看着这个字相视而笑,谁也不敢张口读。用手机问度娘,才知道此字读“yan”三声,解释为“古代炊具,中部有篦子”,类似我们现在使用的蒸锅。下半部是炉子,上半部是盛器,中间有篦子,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文明的进化可见一斑。流传至今的这些器物是当时文明的最具像表现,既一眼能看出使用目的,又能深刻感受到它承载的历史的更迭、时间的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馆藏明清官窑瓷器展”名为“瓷韵”,每一件瓷器都美得不可方物,如果有专家在场,估计哪一件都能讲上一天。看到了一则关于“霁红”瓷釉悲壮的小故事:明宣德时期,命御窑烧制红色瓷器,因烧制工艺极其复杂和不稳定,眼看期限临近,大祸将至,一位窑工的女儿趁人不备,奋身投窑,血染瓷器,满窑皆红,才烧制出红不刺目、鲜而不过的“霁红”,又称为“祭红”。乾隆曾作诗赞道:“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这个朝代极尽繁复奢华,那个朝代又尚清明简约,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生活之美,都藏在这一件件的器物之中,时光又将它们串连成璀璨的历史银河。
简单地吃了午餐,和闺蜜又去相邻的美术馆。挪威的托比恩·科瓦斯博和中国的袁海龙两位艺术大家的”跨越文化边界的对话”陶瓷作品联展,又是一场视觉盛宴,无以言表,直接上图。
逛至二楼的儿童展区,我幽幽地对闺蜜说:“看着孩子们的画突然不想学画了”。
“太受打击了是吗?”闺蜜大笑。
“不仅是打击,而且是降维打击。”在那些孩子的画作面前,我画的画更像是“儿童画”。
迅速调整心态,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保持对生活之美的不懈追求就好了。
1月2日,星期四。
直播读书很有成效,先不说观众数量,只说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我只读了五天就读完了。以我现在的看书速度,平日里这本书怎么也会慢吞吞地读上一个月。
跟随着主人翁若凌的际遇,像她一样聆听着书中老人的教诲,我能领悟老人说的每一句话,也能感受若凌所有的感受。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本书教你如何找到“真我”,我们的内在创造了外在的一切。
空与无极,用与无用,我甚至体会到了如何“用无用之用”。
我标注了一些话,收录于此,与大家分享。
1.所有生命的困境,几乎都和小我求生存、要面子、求存在感有关。
2.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它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3.很多父母是以爱为名,让孩子为他们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历程。
4.“怎样找回与身体的联结呢?”“跟你的身体对话,倾听你身体的信息。”
5.无论你多么爱他,多余的担心就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吧1
6.一些天生的恐惧、所求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而已,它回来,就一定会走。
7.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8.破解情绪障碍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臣服。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9.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不同的信念、想法导致不同的结果。
10.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光来。
1月5日,星期五。
从小到大,遇到考试总会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一直是我复习考试前的状态,周末心里倾听师一阶考试,学过的内容理解分析的还行,概念什么的已经完全记不住了,不知道是不是到了这个年纪,真的不适合再考试了。
复习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像第一次看一样,但看完马上就能理解,就是记不住了。
虽然今天一天都用来复习了,但我内心还是不停地念叨:放过自己,放过自己。选择了最后时间段参加考试,权当心理安慰吧!
晚上继续直播读书,读张德芬的另一本书《活出全新的自己》,学习网课也好,读书也好,修炼也好,最终目的不就是想活出自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