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千聊给居士们讲佛学基础,谈到中国的佛教有十个宗派,禅、净、密、律、天台、唯识,大家尽管随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必拘泥于某派某法。
有居士问:“师父,你是学什么宗派的”? 我想了想说:目前在学唯识,如果以后没有什么大的变故,大概也还是会继续学下去。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唯识,一大堆名相绕来绕去,随便拿一本唯识宗的书翻两页,眼前就会冒出一行行乱码,我认识书中几乎每一个文字,但却像个睁眼的瞎子。在文字概念的迷宫里,愚钝的头脑要被碰得肿起包来。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这迷宫中传言的宝藏又充满诱惑,让我禁不住还要摸索一番。
可后来报考了一所专修唯识宗的佛学院,天天耳濡目染,唯识对我而言就逐渐变得没那么可怕了。 后来自动的看一些入门级的唯识经典,我发现这是一套极其严密的现象解释系统、修行方法系统、起心动念的对标系统。学习后,世界会更加的清澈,自己的内心也会更加的清明。 于是学习唯识宗对我而言就成了一件我愿意做的事情、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意义不是追寻中获得的,而是在沉淀中悄然遇见的。
之所以说是悄然遇见,是因为我在很长时间后才发觉,意义早已降临。
后来我发现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刚开始做的时候觉得了无生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交互之后,你会发现它已经成为了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说来,好像意义是一个“习得”的产物——任何事情都包含着意义,但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链接才能被你链接到。
所以真正坚固的意义,往往发生在熟悉感之后。 熟悉感的熟悉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就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也就是意义带给人的那种感觉。
但我仔细思索后又发现,意义其实是一个主观构建的产物,在我们的大脑之外,并没有意义的存在。
所以意义又是无处不在的——人想要什么,什么就有了意义。
所以我们通常觉得一件事情有意义,不过是因为这件事情有“利益"罢了,无论这个利益是情感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的需要而已。
而意义,不过是利益的包装袋而已。
人们一直都认为是因为一件事情有意义所以自己才会喜欢,但在我看来,我们往往是因为喜欢一件事情才会觉得有意义。 喜欢的内容是我要什么?而意义的内容是我为什么要? 起码,总是喜欢的情绪先于有意义的感觉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然后我们的意义系统再对这一份喜欢做出一个文化、环境、都能接受的理由。
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一直三心二意的,原因是因为一部我追了很久的动画今天没有按时更新。在我的脑海里,为自己苦苦追更的行为编造了无数的理由,但我知道,真正的原因不是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只是因为无聊而已。
人总是需要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让自己觉得心安理得所以人会为了自己最卑鄙的行为寻找最光明的理由。
意义。往往就成为了利益的遮羞布。
其实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要这个,不过单纯的就是为了要这个而已 在这个视角下放眼望去,世界上并没有哪件事情是真的有意义的,如果有,可能就是存在本身,也就是说“活着”。
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很可能也是唯一的意义。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逐的那些意义,全部都要以活着为基础,从这个角度讲,活着也就是“元意义” 。
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难以言表,但每个人的答案其实在生活行为中都已经有所映射。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在回答着他对人生意义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