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这本书是在高中时的一个晚自习。我用三节课读完整本书,仍意犹未尽。合上书的那刻,觉得些许凄凉,浸润着淡淡的忧伤。其实更多的还是不理解,读不懂。直到这次,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已经是不一样的心境。
一群患自闭症的现代孩子,他们的心灵被孤独磨蚀,他们是熙熙攘攘都市中的一群精神流浪儿。木月、直子、渡边、敢死队、绿子、永泽,无一不是孤独的俘虏。惟其四周喧闹,他们的孤独才是更显得致命而无奈。于是,绿子、渡边在孤独中苦苦挣扎;敢死队、永泽在孤独中自我炫耀;而木月与直子在孤独中自我完结。生在此岸,死在彼岸;绿子在此岸,直子在彼岸;现实在此岸,梦想在彼岸;人生在此岸,心灵在彼岸;衰老在此岸,青春在彼岸……一切都不可解释,一切都在互相控制。
本书的开头“献给许许多多的忌日”,奠定了全书的悲伤基调,那些逝去的终究只能被祭奠。书中的直子说:“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只是对于孤独者来说,失去了参照的生命无所适从,一切都只能在迷失中挣扎,从而导致了一切都只能任凭漩涡卷席的结局。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刻骨铭心的爱情也无法将他们从孤独中救赎。
小说结局最终以直子死去、渡边打算去找回丢失的绿子为结尾,也正好是体现了那是已三十八岁的村上的心理状态。很多人都说,书里的主人公渡边实则就是村上青春岁月里的大部分折射。所以说,村上以这样的结局收尾,正是想告诉人们,他的这本《挪威的森林》的书正是写给自己青春的墓志铭。已经三十八岁的村上,已经没有了那段青春岁月里的迷惘、挣扎以及与现实相悖的理想,唯有的只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对现实生活的笃定、坚忍。
书中许多语句在不同年龄不同处境的我看来有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即使事物再错综复杂,甚至叫人无计可施,也不能灰心丧气,不能急于求成强拉硬扯。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一根根耐心清理”“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挣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
不管过去如何,对于渡边来说,结束便是一种最好的开始。
我们就像是在森林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有时会迷失,但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