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裂痕》后第二篇思考,这次是关于成长。
(一)
又是一年高考季,恍惚间,不知不觉已经离自己高考两年有余。相比两年前,现在的自己真的成长了很多。
从小的我就有一个上大学的梦,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会考不上,一路咬牙坚持苦中作乐。现在回想有的时候真的是很艰难,但是不知道当时是如何挺过来的,毕竟一个人努力是很不容易的。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住校,只有高三一年是走读,算算到现在已经是住校十年有余了。一牵扯到住校,很多问题就来了。一开始对于年龄很小的自己,住校最大的问题就是照顾自己,让自己不生病,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在冬天这种考验更是尤为严峻,没有热水,洗澡洗衣服都是刺骨的寒。
记得有一次,发烧很严重,但是由于自己是班长,很多事情都走不开。上课的时候昏昏欲睡,下课狂喝早饭在食堂师傅那里打来的开水,但是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想请假但是班主任也不在,实在没办法了,最后和守门的大妈说生病了得回家,她心好便放我出了校门,走的时候还叮嘱我路上小心。自己一个人走在回家的小道上,可能是信念的作用,拖着疲惫的身体坚持走了三里地回到了家中。把奶奶吓了一大跳,她说要是我一个人在路上晕倒了怎么办,看着我这副模样,嗔怪了一句也就不往下说了。吃了点药之后身体明显感觉好很多了。第二天我就回学校了,令我特别感动的是,一进门就有同学问我发烧好了点没,我告诉他我的烧已经退了,让他不用担心。
至此,我对自己的身体愈发的重视,生了病马上就去治,坚持锻炼。到现在,身体的抵抗力越来越强,保证了工作和学习的可持续性。
(二)
印象中的初中是最难捱的,半军事化的管理让我们做什么都小心翼翼,生怕被班主任领导之类看见然后叫去参加一两个小时的座谈。
初一那会儿,每个班都有自己的包干区,分组轮流进行打扫。有一次是早上吃完饭没时间打扫,因为怕了被校领导看到没有打扫卫生,又会是一顿饱骂,课间操做完连忙跑到教室拿扫把去打扫,但是太仓促,上课铃响了都没有打扫完。我们几个决定打扫完再回去上课,课上了一半多,我们喊“报告”进门。上课的是数学老师,他很是生气的叫我们去学校的雕塑下面守着,直到课间才把我们叫回去。
还记得初三由于我们是拔优班,宿舍就在教室隔壁,晚上想学习到几点都可以。有一次,晚自习一下课,和一群好友三三两两的散坐着闲聊,教室里哄乱一片,班主任老远就听见了,刚好我准备起身回座位被逮了个正着,于是乎我们一行人又被喊去守雕塑,我当时穿的是毛拖,而且是冬天,刺骨的寒风让我们一行人直哆嗦。后面班长主动去找的班主任,他看了看我们说:“看你们挺冷的,回去也睡不着,跑个10圈暖暖身子再睡觉吧。”话音刚落,其他人齐刷刷的跑了起来,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也拖沓着跑完10圈回宿舍便昏沉的睡了过去。
在之后的备考日子里,我慢慢的加强了自己对纪律性问题的意识,有些戒律让我一直沿用至今。
(三)
高中的学习让我一度极其不适应,想用一套自己独有的方法去学好数学,可是开始的几次大型考试狠狠的打击了我。可能是自尊心作怪又或是心里憋了一口气,一定要证明一下自己。
在数学课堂上有一些问题的解法,一眼看过去发现老师讲错了再想想自己的方法,顿时就做一副沉思状,等老师讲不下去回过头来找错误的时候,我一语道出关键,老师多看了我两眼便又接着讲下去。有的时候对于一些现场问题的作答继续不下去,需要师生共同探讨的时候,我又可以站出来。一次次对问题的思考,让我学会了对答案的质疑,对一题多解的方法探究。这种思维模式让我可以有效的掌控自己的分数,在高考数学中,我成功的让整张试卷只有三个地方失分,一个选择题客观因素失误,一个大题中的一小问有选择性的放弃以及另外一题困于知识面的有限。
这些好的习惯我延续了下来。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却是最适合我自己的。
(四)
前段时间参加辩论赛,我有意识的与一年前的自己做对比,同样是参加辩论赛,心态完全不一样。去年的我顶多只能根据别人提问然后进行回答,现在的我不一样了,对于一些话语间的漏洞可以慢慢开始发掘并加以反击;但是同样还会有一些问题存在,总结能力不够强,不能一下子掐住问题的关键。这还需要我去成长,不断进步。
每一个过去的你都像是被冰封在记忆之中,想要变得不一样,想要成长,就必须破冰而出,打破原有的局面继续前行。可能前路的风雪更大,你会被冻住的更加厉害,这时的你不要着急,等你更加强大的时候,再次破冰而出,做自己。
成长的路途中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注定是遍体鳞伤的;但是受伤了没关系,伤口总会结疤,收拾好心情,再次,启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