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聊天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答非所问的尴尬时刻?
或者是,读完一本书,以为懂了,和别人一聊,却发现有好多意思你并没有get到?
这些情形,我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问过自己为什么,就很难说了。
出现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沟通中和阅读中太急于做出判断,导致没有真正抓住主要的关键词,或者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足够了解那句话中的关键词。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的意识中,总是忽略了“一词多义”或者“同义多词”的表达。同一个词,不同情境下表达的意思不见得相同,而有时,同一种意思用了不同词语来表达。
比如“意思”这个词语,不同的句子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三句话三个意思。
(1)指意义、含义。 这段话的意思,我终于搞懂了。
(2)指趣味。 这篇文章挺有意思。
(3)指意见,愿望。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有的即使同样一句话,也有不同的含义,这个就更难辨别。举个简单的例子,
喜欢一个人(喜欢某个人)
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的生活)
这种区别最让老外抓狂!
所以说,想要听懂别人说什么,看懂别人写的东西,必须要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不仅抓出关键词,还要根据上下文了解关键词的含义,这样才能和作者站在同一条线上,保持沟通畅通。也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的,和作者达成共识,只有在关键词上达成统一,沟通才能得以进行。
你可能要问了,我知道抓住重点很重要,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啊,该怎么抓住?
正好,现在开始划重点了,接下来就要说到如何找到关键词的线索。
我们在读书或听讲的时候,一定要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语。
第一步,检查论题,看看有没有意思不明确的词语。
论题是什么鬼?论题就是一本书或一段对话所要引发讨论的问题。
第二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意思不明确的关键词。
结论是对论题的回应,理由是支撑结论的证据。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的论题是,“沟通或读书时,怎样才能保持畅通?”
结论是“抓取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语”
理由1:“意思不明确来自一词多义”
理由2:一些抽象的词,导致不同解读
第三步,就是找出专门术语或那些抽象的词
有些行业,都有自己的专门术语,这些词要找出来,如果作者没有给出定义,那就自己搞懂它的含义。
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这种抽象的词要格外留意。
第四步,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下不同的含义。
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采取做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如果有,你就找到了一处可能存在的歧义。
知道在哪儿找意思不明确的关键词了,然后就要仔细检查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关键词的意思。
这样我们才不会词不达意,理解错误。
愿我们都能练就这样的本领,从此沟通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