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奇葩说吧?看这节目是什么感觉?
我第一次看这节目的感觉就一个字:爽!看他们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舌战群儒,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只要张口就可以停不下来,而且还说的头头是道。可我实在不敢贪心,就期待能够逻辑清晰的表达。
人都说吃亏是福,可我以前感觉到的是吃亏容易成习惯。因为在工作中,与我有对手戏的伙伴说话特别有艺术,总让我当时将这亏吃的心服口服,不得不服,而事后心里又特别的憋屈,因为憋着一口气,工作肯定做不好,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我继续吃亏、受气。当时的我完全被负能量吞噬,又处于一种斤斤计较的氛围,渐渐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让自己一度陷于焦虑与忧郁中。值得庆幸的是,我知道我不能再这样恶性循环下去了,我必须得突围,于是东寻西觅地走上了演讲学习之路。
记得第一次通过一个礼拜的,毫无逻辑的紧张准备后,我就紧张的上台了,紧张的结结巴巴,紧张到不知所措,一切都开始于那次紧张。那一次的结果,就让我清楚的知道了我的问题所在:
第一:说话没重点,观众都听不明白我想表达的核心是什么。
第二:表达的时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语言组织乱七八糟,逻辑混乱,结构更乱;
第三:能清晰的感觉到自己脸红心跳,声音颤抖,不是手足无措,就是手舞足蹈的,外在形象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凌乱”。私下里悄悄看着自己的演讲录像时,有一种很强烈的无地自容感。还好我的经验告诉我,除了我自己,没人会在意这一切,而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改掉逻辑混乱,表达不畅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病。
随后就有了一次次的登台演讲,一次次的收集老师的反馈;一次次的看别人的演讲,听老师们为别人做的反馈,然后再做对比。 把自己看到的问题和老师反馈的信息汇总后,再刻意练习。像这样的学习和练习,可能别人一次就能击中要害,而我这种悟性低的则需要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无非就是多花一点时间,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不断的上台,不断的听,不断的复盘,再不断的重复。因为不断,所以感觉一次比一次好。
这个过程既练习了我的倾听能力,也接收到了别人传播的力量,最主要的是老师们的中肯反馈打开了我曾经紧绷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
渐渐的我也发现了演讲的重点:演讲不仅是自我锻炼,最主要的还是给受众送礼物。为了能带给受众有价值的东西,我不得不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我所不熟悉的领域的知识,这无形中增加了我的知识储备,充实了我的内在。
有一次听别人演讲中提到了“成长型思维”这个词,下来后我就上百度搜索,原来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写的《终身成长》一书中讲到的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其中一种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说简单一点就是积极思维。比如,当我们遇到一件我们普遍认为不太好的,或者不太顺利的事情时,首先应该想到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它,而不是自暴自弃,自怨自艾,更甚至不理智的迁怒别人。
同时,成长型思维告诉我要有同理心,当你的意见和别人不同时,你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或者用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并且积极的找出解决方案,让事态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很多启示。让我联想到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就针对我的实际案例做了几次演讲,带给了大家很多启迪,很多人通过我的演讲找到了共鸣,找到了方法,这个过程不仅打开了他们的新思路,同时也开阔了我心胸。 在演讲练习中养成的接受反馈与发出正向反馈的习惯,以及从别人的演讲中学到的技巧被我运用到了工作中。我把每一项工作都看成一次演讲,首先,找出核心目标是什么?列出所有的流程步骤,采用适当的方法着手完善并跟随进展做出适当的调整,事后再做一个小小的复盘。这期间不管是与客户交流,还是与同事讨论,又或者与领导的谈话,在我看来也都是一场场演讲,而且是互动性很强的演讲,带着演讲学习的态度与他们交流,能够从中发现很多以前被忽略的东西,也收获到很多新方法。
为了演讲所作的一整套流程做得多了,生活状态越来越积极,我将这份积极分享给朋友,让原本苦闷的朋友也阳光起来了;做得多了,工作质量也提高了,我将好的方法分享给同事,节约了成本的同时让大家干劲十足,去年年底我又被评为了先进工作者;做得多了,正能量也回来了,朋友说我现在是那种可以自然的小宇宙,带给身边人很多正能量。
当然,做的多了,目标也在升级,如今的我不再满足逻辑清晰的表达,我希望通过演讲去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影响到更多的人。
精彩的演讲,他就像是演讲者与观众共同经历的一场旅行,就像刚才我带大家参观了我曾经拙劣的工作状态,以及因为演讲发生的一步步的改变,不论这场旅行是一次探索,一种阐释还是一个劝说,最终目的是将大家带到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也是演讲的一份礼物。
各位,你希望演讲能带给你些什么呢?财富,人脉,机会?又或者是像我这样的特别的收获呢?
不管是什么,只要你大胆登台演讲,肯定助你成长!这是我送给大家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