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期望的神奇力量
一一“罗森塔尔效应”摘抄与感悟
积极的期望何以产生神奇的力量?这源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
19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务必保密。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而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他们随意挑选的,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谎言何以成真?是“期望”这一魔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拟定的名单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评价,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这种期望通过老师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了学生,让这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优秀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成为优秀的学生。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在现实的生活中,特别是巧妙地运用在我们的教育中可以产生神奇的力量,也能够创造一定的奇迹。
一个孩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母亲说:“妈妈,什么是创造性呀?今天数学课发单元卷,最后一题是加分题,加十分,别人都不会,只有我一个人做对了,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做的题具有创造性。”“那你考了多少分呀?”做母亲的始终比较关心结果。孩子满怀喜悦地回答:“66分。”“不算加分题,你才考56分呀,蒙对的吧。”母亲不以为然。这让孩子非常不服,红着脸嚷起来:“不是蒙对的,老师都说我做的题具有创造性。”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天让母亲给他找题做,越是难题他越是非要做出来不可。
这个小孩子或许说不清楚创造性究竟是什么,它只是莫名其妙地感到创造性是很神秘的。任何老师为了一道偶然做对的题表扬他的这句话竟变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鼓舞着他去努力学习,结果仅仅半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试他就从一个差等生变成了第四名,从此成了数学尖子。这个例子再一次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读到这段话,我想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儿子在读小六时,有一段时间迷上了武术。一天大课间,他与几个同学在教室外的大走廊上比划武术,被老师看见了,老师专门与我视频通话(儿子就在老师身边):“都毕业班了,大家都在利用大课间在教室里学习,你看你儿子还练武术……”最后老师叮嘱我回家再好好批评教育。回家后我虽没有批评儿子,但从此之后儿子对武术没了兴趣,却觉得反正他不是优等生,再努力也没用,没有了学习的自信。
小学毕业后的暑假里,我陪孩子一起预习了初一的课程,并经常鼓励他:“你已经走到了别人的前面,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儿子真得有了些自信。初一开学后的一次家长会,班主任潘老师安排他在全班学生和家长面前朗读他写的作文“妈妈,我想对您说”。会后,儿子对我说:“妈妈,在台上我好紧张。”但我能看出来,他内心是高兴的。从那以后,他慢慢找到了写作文的自信,写得也越来越好。在老师们一次次的鼓励和期待下,儿子学习的信心大增,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也上升了,“我就是优秀生”在儿子内心越来越坚定。
我欣慰儿子的变化,更感谢老师们对儿子的鼓励和关爱。在孩子的身上,爱是能创造奇迹的。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妨让我们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学生,更加积极地期望学生,相信我们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产生神奇的力量。其实,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孩子身上创造“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