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今年已年过八旬,我出生时父亲已是中年,我与父亲隔着近40个年轮的差距。2003年,我离开家乡到上海谋职,这一别,与父亲相距四千里。相隔千山万水,却隔不断我对父亲深深的牵挂和思念。父亲对我而言,他平凡而伟大,质朴又坚韧,他就像我的一片天空,为我撑起那高高的艳阳。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慈爱温和、为人和善。不论是父母妻儿,还是兄弟姐妹,抑或邻里乡亲,他都待人宽厚。我在家里最小,自然得到父亲的宠爱也最多。记忆中最温暖的画面,就是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围炉夜话”。那时候,吃过晚饭,写完作业,我和哥哥姐姐便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听火炉里柴火燃烧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一边听父亲讲有趣的故事。柴火发出的红光照得屋子发亮,也照得屋子暖融融的,父亲的故事也在这温暖的气息中娓娓道来。
那时候听故事,因为年纪最小,我可以享有小小的特权。我可以坐在小凳子上,紧挨着父亲,依偎在他的膝旁,感受父亲最好的慈爱,跟随父亲的声音进入那神秘新奇的故事里。父亲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洗去他白天的辛劳,也渐渐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童年的岁月,我们在父亲的故事里渐渐长大,那些温暖的画面美好而又珍贵。
孩提时,我常常疑惑,为什么父亲有那么惊人的饭量?那时,家里每天饭桌上只有简单的饭菜,吃肉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时候是萝卜白菜或洋芋,只有遇到赶集时,才能看到母亲炒上一碗香喷喷的肉端上桌。父亲吃饭时用的是一个青花大瓷碗,父亲一般能吃三、四碗饭。没有可口的饭菜,但父亲却吃得津津有味。我和姐姐总会在父亲快要吃完一碗饭时抢着给父亲盛饭,而父亲总是会慈爱地看着我们,然后微笑着把碗递给伸手最快的一个孩子,能为父亲盛饭的那一个人,一定是最自豪的。
渐渐地,长大了,我才知道父亲饭量大的背后,是他每天都要消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体力,他肩上挑着要养活一家八口人的重担。没有坚实的臂膀,如何扛起整个家庭的责任和希望?父亲吃苦耐劳,是顶天立地的汉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无怨无悔地辛勤付出。
父亲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程度不高,但父亲却很开明。他坚信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绝不允许我们兄妹像他那样吃没文化的苦,所以,即使是用尽自己的血和汗,也要为我们换回沉甸甸的学费。
在我的家乡有一条河流,名叫清水江。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清水江发挥着水上交通的作用。江浙一带的木商向山民们采购杉木,运送木材时将木头扎成木排,顺着清水江放入沅江,再源源不断地往全国各地输送。
我的父亲年轻时是放排的好手,为了供我们几姊妹读书,农忙结束后父亲都会去做排工。父亲一年得放四、五趟木排。放一次木排,顺利的话,十多天能返回,回来时父亲都会给我们买一些好吃好玩的带回来;如遇到天气不好,或是遇到木排触到河岸岩石,木排散开了,甚至遇到有些木头被江水冲走,那样则要一个多月才能返家不说,收入也会打了“水漂”。在木排上,搭建有一个简易的木棚,父亲和其他排工们一起,白天放排,中午、晚上把木排泊在江水平缓之处,在棚子里就着江水生火做饭。夜晚,则在棚子里伴着涛涛江水和星辰入眠,其间的艰辛常人很难体会。
每放一次排,都是一次对清水江的挑战和征服。我的父亲和其他排工一样,在放排中展示着不怕困难,积极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一年一年时光荏苒,一年一年岁月流逝。光阴的逝去,改变的是父亲的容颜,不变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劳的付出。父亲用他满是老茧的双手和坚实的双肩,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撑起一片天空。如今,我们姊妹几个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我们各自都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然而,父亲却渐渐老去,曾经挺直的脊背变弯,曾经阳刚的脸上是岁月刻下的道道痕迹……
现在,父亲八十岁的高龄,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却闲不下来。作为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父亲还想着要发挥自己的余热。每次打电话回家,隔着遥远的距离,常听母亲念叨:你父亲勤劳了一辈子哦,到现在还闲不下来,不让他做点事,就闷得慌……
我的父亲,无怨无悔地为家庭辛劳,他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也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的父亲,我的永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