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天气好晴朗。没有外出游玩,只在家里安静练琴。昨日彩排,今日音乐会。
每年一次的师生音乐会,是很多琴人期待的日子了。可以给自己一年的学习做个总结,学到了什么曲子,是否可以熟练演奏,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锻炼机会。
下午去了坐落于雕塑园的琴馆,踏进门,感觉好似进了音乐会的后台,每个房间和角落都有人忙乱有序地进行着准备工作。
演奏《葬花吟》的姑娘们专门定做了服装,浅灰色简易汉服,低调雅致,还佩带了项链和耳环。进门第一眼就看到姑娘们三三两两地化妆和整理衣衫。姑娘们学琴时间不长,但那份认真劲儿也令自己想起当年第一次学习《葬花吟》的情景。
记得是个雨天,老师弹奏《葬花吟》的前半部分,曲子霎时进入心底,吹起阵阵涟漪,黛玉葬花的画面映入眼前。古琴曲《葬花吟》沿袭了原歌曲委婉悲戚的调子,又有古琴特别的风味和情致,哀而不伤,百听不厌。
看服装就知道那个角落的姑娘们要演奏《平沙落雁》了。当时刚开始学琴时,很多朋友很惊叹地说:听说你学古琴了,改日听一曲吧。有朋友来家里,就迫不及待地抚上一曲过过瘾,很骄傲自己会弹一首曲子。记得之后听到一句话:半曲平沙走天下。就盼着早日学了《平沙落雁》,可以走天下。可待学完《平沙落雁》之后,有了很深的感触,自己还不会弹琴,漫漫琴路才刚刚开始。
还有那群姑娘们,湖蓝色的长裙,飘逸多姿,肯定是《欸乃》了。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曲子。一般都说这首曲子来自于柳宗元的那首诗《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而我在练习这首琴曲时,也有另外一种感觉,是自然的欸乃声,也有内心的一种渴望,渴望知音。不过即使没有知音,寄情于山水也是很好的,独行于天地山水间,也不妨一路欢歌。
深爱梅花。琴馆周围就有很多品种的梅花,每年初春之际,各色梅花惊奇绝艳,旖旎多姿,空气里都是梅花的清香,清冷清雅,唯有一“清”字才可以描述出梅的姿态。而又仿佛无一字可以表达,暂且用一“清”字。
独爱这古琴曲《梅花三弄》,一段泛音在不同徽位上三次循环出现,细细聆听,仿佛看到含苞欲放的花蕊,在寒风中,迎风招展,摇曳多姿,清冽清幽。
《流水》的独奏,琴人演绎的荡气回肠,又婉转清澈。联想自己平日里《流水》的练习,不同的心境总是有不同的感触。喜欢那缓慢的散板,清澈的泛音,和极速的滚拂。流水,恰似光阴似流水,流逝不可回。是否好的音乐可以留住光阴,雕刻了时光呢。彼时的情致,传递给此时的你与我。
有的情意,从未泯灭。当奏起《离骚》之时,屈子的灵魂仿佛寄居在此刻的琴人心里,那忧愁和幽思不仅屈子有,今人何尝没有。琴曲古朴苍劲、深沉含蓄,演绎着不就是人的一生。先人有先人的悲叹,今人有今人的寂寞。一首曲子,记载着流芳百世的故事,至今还在世间传说。
传说着那“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广陵散》,想必这是每个琴人至高的向往。每次音乐会的压轴曲目,都是师生一起合奏《广陵散》,古雅高远的琴声,神秘苍凉的曲调,慷慨激昂,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午后日落黄昏,看夕阳,夜幕渐渐四合,有风吹过。这半冷半暖的秋,这一群有琴人,快乐地不问朝夕,笑看世间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