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关键对话:如何高效能沟通》这本书,书并不长也不难读,但这期间总是穿插着好多其他的事使我没能一口气把它看完。据说这是本经常被培训行业的人借鉴和使用的经典书籍,尽管其中的一些例子读起来存在一些东西方文化和语境上的差异,但是总得来说我认为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不想在这列大纲做读书笔记,但是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对这本书中介绍的主要技巧进行一下概括,我觉得应该这样说:“在关键对话中,要在坚定个人真实目的的意识下,立足于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营造安全对话氛围,了解到对方的真实看法与态度,进而实现对话双方达成共识或决策。”最终关键的不是沟通和对话本身,而是通过对话能够实现的结果。说到底,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行动的时候,都必须锁定我们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行动而行动,为了对话而对话。
实际上这本书读完后(以及读的过程中)我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实践,但是自从开始读这本书,我努力试着在和父母对话的过程中保持个人情绪的稳定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坦诚,营造出比较安全对话氛围,让关心我和想了解我的情况的人不至于在询问之前感到踟躇,而我同时也需要通过这样一种对话方式的反思和改善,改变自己遇事急躁、难以与人共事的缺陷。
就像我和老崔说的那样,书里举得很多“关键对话”例子都可以通过“避免对话”来解决,因为实际上生活中本就不会存在完全顺心的生活环境,总会有让自己感觉不自在的事发生,特别是对我这种“事儿多”的人来说,总是有能力挑出各种各样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但真实情况是我很少有感到非常满意、符合自己期待的时刻,这是个人性格问题。然而一旦有需要我保持冷静与人沟通对话的需要,那么我必须要有所准备,即便情况来的突然,而我对对方一无所知,那么至少也要保证我对自己是有着一定的了解的。
书里有这么一段叙述让我印象深刻,举出了人们在对话时经常表现出的两种典型的负面状态:沉默和暴力。沉默是相对消极的状态,选择转移话题、回避敏感话题甚至直接一言不发彻底退出对话;暴力是选择用夸张的、贴标签式的措辞把自己想要说的内容绝对化,甚至直接进行人身攻击。刚刚好我的家庭内部交流就把这两者占全了。我妈和我爸,当沟通出现问题时(通常都会出现问题),一个言语暴力展现不容置疑的权威,一个以守为攻用一言不发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我自己就是暴力型和沉默型的完美结合。我经常想也许这世上绝大多数家庭都是这种交流方式,或是这种家庭氛围,想要有过上三四十年还没离婚的家庭,必然是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被磨损成了畸形,才能得以维持,但是我毕竟也只有这一个家庭生活的经验,不好做出过多的推测。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自己有了一个以往少有的审视与自省,我甚至觉得这是不是就是这种书真正的价值所在呢?就是说,并不是让人用来当成执行手册般逐条进行钻研的,而是用来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的。你读到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之后的行动,说到行动,那就不再只是你和书之间的事了,太多现实性的因素都会掺和进来。
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就试着在进行比较严肃的、尽量客观的反思,从总结自己的行为特点开始,逐渐过渡到对一些想法和态度上的重新思考,大概是近来内心确实产生了一种对自己非常不满、想要改变的冲动吧。这在之前是很少有过、甚至几乎没有过的想法。试着改变自己,很多时候在我看来是徒劳的,我回忆不起最近一次自己有过这种想法的时刻,只记得大概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总是无力应对同学的戏谑,动辄生气,于是戏谑嘲笑越发严重,我开始意识到如果这算是“欺负”,那我的暴躁只会加剧自己的负面处境,不如试着学会自嘲,失去了反应的嘲笑大概也就失去了意义。当时我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