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向往,不如出发
向往三家村水库已久,久到可以用“年”来计量,却一直未能成行。
得知先生这周又有应酬,心中不免失落。恰巧前几日有朋友分享了棋盘山与三家村水库的美照:那清冽静谧的别样景致深深印在我心,也莫名点燃了此刻低落情绪下的冲动——必须去看看!
不知从何时起,闲暇时光越发偏爱独处,或与三两知己静享时光:喝杯咖啡、品盏清茶、发发呆、爬爬山、看看风景、晒晒太阳……家中如今热闹,总在老人和孩子的视线之下,从前那种一人窝在沙发里,或读书或品酒看电影的悠闲自在,已悄然远去。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大自然、天空下、湖畔山间,以及那些新式的咖啡馆、书屋等文化空间,成了我安放自己、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所在。
心念一动,便决定即刻出发。收拾行囊时,先生意外表示他恰有空闲,愿意陪我散心。这份心意,总归是好的。跟随他已成习惯,他去哪,我便跟去哪。人对了,哪里都值得。
或许不该总归咎于自己“年轻不懂事”,毕竟我也不年轻了,且同样忙碌。但始终不解,为何先生总有忙不完的事务,应酬多得令人咋舌。作为一位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我理解他本应投入更多时间安静创作、提升自我。固然承认他已造诣颇深,但学无止境,频繁应酬奔波,是否本末倒置?我亦忙碌于工作、孩子、老人、人情世故……但我懂得拒绝那些“必要却不紧急”的社交。下班后的觥筹交错、言不由衷,实在劳神伤身。若非与知心闺蜜、先生相伴,或推脱不掉的工作,真不愿出门。真正的亲密时光更愿留在家中,亲手烹制几道小菜,一家人围坐,温馨小聚,说说笑笑,或一起做做手工美食,这份“宅”的惬意,弥足珍贵。
关于“边界感”,我们曾多次讨论。我认同先生所说,无关之事不必过问,徒增烦恼。然而,当他某些举动真切影响到我的情绪时,那份困扰实在难以彻底释怀。自认本是个性情稳定淡然之人,在遇见先生之前,公认的“不会生气、不会发火、情绪稳定”,常是乐呵呵的模样:光明敞亮,落落大方。这并非伪装,我本是不愿藏事的人,少有纠结。是先生让我拥有了更丰富的情绪,其中不乏许多快乐,她们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充实、温暖、勃勃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
近来愈发笃信:越是亲密之人,越不必畏惧表达真实感受。一味隐忍、委曲求全,终会把自己逼入绝境。至少,此刻无需再忍。
终于,我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三家村那红艳的水杉林,更重要的是,与最期待的人同行,享受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理想下午。更令我惊喜(甚至略带惊吓)的是,先生竟准备了两把折叠椅——他解释道,若只买一把,让我站着或蹲着发呆总不合适,还颇为自得于这份“周全”。更意外的是,他还拿出一个小桌板和一袋瓜子,配上我包里的脐橙和水蜜桃汁。我们就这样坐了下来,安享眼前这清冽静谧的极致之美。
曾看到一段深有共鸣的话:“两个主动解决问题的人,一定不会走散。人长嘴巴是为了澄清误会,而非恶语相向。不要冷冰冰地阴阳怪气。两个人在一起,别因疲惫就轻易放手,更别在矛盾争吵时,不解决问题却先想着解决眼前人。哪有那么多‘下一个更好’?万一此人,是你上辈子磕破了头才求来的呢?”
与先生相伴多年,他于我,亦师亦友,为长为兄,尤以“师”为重。他耐心细致、无微不至地陪伴着我,尤其在我犯浑倔强时,这份陪伴与安抚更显珍贵。
冷风吹人醒,暖阳润人心。身边有个知冷知热的良人相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