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汀阳:哲学的感觉

1、什么时候才想到哲学?

  假如有一种外星人来到地球,我们打算让他们弄懂地球上的文明,外星人大概很快就理解了科学,即使外星人的脑子天生长得跟电脑一样,以至于没有算术这回事儿,经我们解释,也不难理解我们为什么“愚蠢到”需要算术。但是假如外星人过着与我们非常不同的生活,他们就会有一些东西比较难以理解,比如艺术,也许外星人生活中根本没有艺术这回事儿,我们就可能会讲解艺术是如何重要,如何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结果,外星人好象懂了,可能就会得出结论说,艺术给人类带来心理上的快乐,就像体育带来生理上的快乐。当然我们觉得这不准确(但也犯不着跟外星人计较)。假如外星人经过更仔细的科学研究,可能会得出更加恰当的结论,但我们仍然会觉得不准确。哲学则可能属于外星人完全难以理解的东西,尽管哲学外表上有些像是知识,但毕竟并不是一种科学或者科学所能够表达的知识,如果给外星人读我们的哲学,在外星人听起来恐怕和写得不太好的宣传材料或者散文杂感差不多,肯定不能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哲学为什么很重要。假装是个外星人,放弃我们通常的各种信念去观察人类的文明会有一些奇妙的发现,或者装得特别傻,好象不知道各种通常的信念去观察文明,就会发现许多好象理所当然的东西并非那么理所当然。

  我们习惯了许多观念,仅仅因为习惯,就会以为那些观念是重要的。我们习惯了哲学是一门“学问”,有一大堆文献和大学使我们习惯于哲学是一门“学问”,因此我们就觉得哲学是学问。不过外星人恐怕不会这样想,在外星人看来,哲学很可能是人类文明中的一些废话和胡话,至多是一些冒充知识的信念,而且往往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不妨想想哲学试图表达什么。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往往是一些不寻常的术语,至少是一些另外有着不寻常意义的语词,就是说,我们平时不用或者不那样用,那些不寻常的术语以及相应的不寻常的表达方式似乎表达着一个与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不同的世界。还可以发现,哲学的术语和表达方式甚至构成了一种日常语言所不能转述的话语系统,如果我们想要说清楚像“超验”、“先验综合”、“本质”、“现象”、“自我”、“对象”等等以及其多无比的各种哲学意义上的“主义”,就不得不在哲学里用其他一些可能更加难以理解的哲学术语去解释它们,结果只是“好象清楚”,何况如果考虑到这种“好象清楚”仅仅是在哲学语言内部的情况,就完全不好意思说是清楚的了。作为一个职业哲学家,我本人就不好意思说我能够把哲学术语都说得清清楚楚。

  哲学说不清哲学的话语是什么意思,这件事情本来没有什么光彩,可是哲学家往往以为说清楚那些哲学概念(其实总是越说越糊涂)是哲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哲学本来作为思想活动就变成了一种哲学语言内部的语言学活动,完全忘记了哲学应该去说清楚问题而不是哲学语词。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哲学变成了对哲学词汇的解释。这样哲学就有一点不务正业,搞得有一点像是一种特别的语言学,又有一点像是特别种类的文学,更糟糕的是,我们实在没有把握讲清楚哲学语言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即使可以把哲学看成是一种语言或文学的话,也是一种非常可疑的语言或文学。尽管哲学家在表达理论时好象一套一套的,看起来振振有辞,但是其实要制造这种“一套一套的”假象并不难,胡话也可以有一套一套的表达习惯。总之,哲学语言对于哲学家来说也是难懂的。我们指望外星人和外行人懂吗?

  也许有人会说,科学概念往往也是很难懂的呀,也和日常语言很不一样。没错,是不一样,但是一个科学概念毕竟可以罗哩罗嗦地表达或解释为一段清清楚楚的日常语言(如果有必要的话),这意味着一个科学概念相当于一种确实的活动。而哲学概念却似乎对应着某种很虚的假设。或者说,我们把一些事情表达为“难懂的”科学概念是出于技术性的考虑(便于思考),而把一些事情表达为哲学概念则是因为那些事情不明不白。科学语言是一种确实有意义的浓缩,哲学语言则是一种有缺陷的表达。我们稀里糊涂地把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搞成所谓哲学。当然,哲学肯定要面对一些稀里糊涂的事情,否则哲学就不算什么本事,但是以稀里糊涂的语言和思想方式去搞哲学,就一定不是本事。

  可以想想,我们说话什么时候说到用哲学语言?不能说哲学语言完全没有用,但确实很少有什么事情一定要说成哲学语言。当准备使用标准的哲学语言时,我可以问自己,我这是在说谁的事情?跟谁说?说的是哪里的东西?是不是在蒙骗自己?是不是在把没有的东西说成有的?也许哲学没有这么差,哲学还是试图说明真实的,但恐怕是以不真实的方式讨论了真实。

  换个说法来说这种疑虑。在生活和思考中,我们什么时候才一定要想到哲学?我们是否在某种情况下就非进行哲学思考不可?显然,在试图利用自然时,我们必定会思考到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等,在试图建设和管理社会时就会产生政治、经济、法律之类问题,但是要说什么样的事情肯定会使我们想到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哲学(即我们一般认可的那种哲学)却有些难,就是说,只有进入某种心理状态和语言,而又把事情想得特别“深”、特别“远”,一直想到远离事实才有可能想出哲学。可是哲学的那种“深远”并不是思想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层次。而且,即使人们想得深远时,也不一定想到的就是哲学,也许会想到它,也许不会,也许想到的是别的什么。事实上中国和印度人想到的是某种包含着人生感悟的自然信念;以色列人想到的是宗教;埃及人不知道想到的是什么;好象只有希腊人想到了哲学。哲学——我说的是我们通常认可的哲学类型——是“想得太多”或者“想得过份”的一种想法,如果不是进入“想得过分”的状态,我们就不可能想到哲学。

  有些人偶然地想到了哲学,有些人喜欢那些过分的想法,许多人接着过分地想下去,就是这么一回事。人们有一种心理倾向,希望对世界一切事情能够有彻底的和完美的解释,哲学、宗教和某些文学幻想都是这类东西,总之是“想得太好”。分析哲学家对经典哲学的批评虽然痛快,但那些被批倒的东西似乎又以新的形式一点一点被检回来,这不能证明经典哲学是对的,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别的哲学。假如我们足够诚实,就会发现我们所依恋的哲学观念只能用来过某种精神生活,却不能真的用来想事情。而且“想得太好”的东西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不需要再翻很多花样,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经典哲学很少再有什么伟大的构想了——因为过去已经有了许多伟大的幻想,不需要有更多的类似的幻想(决不是因为现在的哲学家不如过去的哲学家聪明,而是完美幻想的市场饱和了)。可以说,经典哲学的思想活动已经完成,它不再是构造着思想的思想。人们永远欣赏经典哲学就像永远欣赏格律诗。

  显然我并不认为作为过分想法的那种哲学是无意义的,但是人们可能误解了它的意义,我想说,经典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提供了深思的训练,而不是制定了哲学的思想格式和观念传统。理解这一点对重新理解“哲学”这个概念所可能包含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理解,“哲学”这个概念根本不能规定或者表明哲学是什么样的,但是能够容纳哲学的各种变化,就像“艺术”这个概念是一个无法确定的概念一样,过去我们说到艺术马上就想到画一幅画、做一个塑像之类,现在的艺术往往是一些甚至无法分类的东西,绘画、塑像、摄影、电脑操作以及各种物件都可能同时成为一个作品里的一个手段。甚至“科学”这个概念也是非常开放的,现在的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或“存在”与过去的科学所面对的“世界”也有着非常不同的意义,而且有着不同的操作。哲学也一样,哲学所做过的事情根本不能表明哲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不是语言和所指定义了什么是观念什么是存在,而是变化方式规定了什么是存在和语言。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哲学思考存在,但是,需要思考的是什么样的存在,或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思考存在,这才是关键。可以说,经典哲学的那些概念,诸如主体、客体、我思、对象、理解、本文以及知识结构之类的东西,所描述的“那个世界”里已经没有什么迫切的哲学问题了,原来的那些问题对于现在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存在不重要了,不是说那些问题被解决了,而是导致那些问题成为难题的条件消失了,我们现在想起那些问题一点也不着急,跟玩似的,不给玩也无所谓,更好玩的事情多着呢。

  我们如果不去思考原来的那些哲学问题,对于现在的思想完整性没有大的影响,这就像古代艺术家要做的事情和现在艺术家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们欣赏古代艺术,但是创作今天的艺术,我们永远听和看贝多芬和凡高的作品,永远觉得“无以伦比”,但是却按照现在的需要去创作。同样,原来的哲学对于我们变成了欣赏对象,我们永远觉得柏拉图和康德好象比我们聪明得多,但是他们的思路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因为完全是两种事情。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特定的学习和训练而培养起哲学的专门兴趣,现在我们几乎不可能觉得经典哲学问题是思想所必需的。

2、没有权力的国王

  我们在思想时,甚至在思考哲学时,有可能想不起哲学,这指的是目前通常接受的“哲学”,但并不是说人类思想真的不需要哲学,相反,人类思想可能越来越需要哲学,只是应该是另一种样子的哲学。在人类思想中,哲学的出现虽然很早,但恐怕哲学只能是一种非常晚熟的思想,就是说,哲学是关于人类文明中那些有普遍意义的或有整体性意义的问题的思考,人们可能很早就有了一些普遍的或整体的思考,可是只有当文明发展到非常复杂的地步才会产生真正复杂的普遍和整体的问题,所以,哲学出现虽早,却没有机会同时思考到那些真正复杂的问题。

  不管经典哲学想充当一种超级知识还是价值批判,都是一种在纯粹语言条件下的语言学活动,它制造并且解释着语言中的各种大概念。按照科学的观点看,那些大概念多半是不真实的,不过我们其实不在乎这种不真实,因为人类思想结构上本来就需要一些“言之无?”的大概念来包容和表达那些言之有物的陈述。哲学在概念方面一直很有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对于人类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哲学又怎么把一种重要的想象力变成无用的(当然不是一点用都没有,只是基本上没有用)?哲学在哪里出了问题?哲学家往往认为别的哲学家的观点是不可信的,并且以为换一种观点就可以解决问题。我相信问题不是出在观点上,而是在于哲学的操作性方面。

  一个技术性问题:如果哲学是一种描述,那么,这种描述方式的好处在哪里呢?哲学知识在描述事物的细节方面远远比不上经验知识(科学),所以,如果有哲学知识,就只能假设它是先验知识,即对经验知识普遍有效的更高的知识。假如哲学不是先验知识,哲学的描述就一点好处都找不到了。逻辑和数学是先验知识,可是它们能够成为先验知识是因为它们是形式的,这一点对于哲学是致命的打击——哲学不可能是形式的知识。康德显然敏感到了这个问题,因此非常担心,尽管康德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其实是不讲道理的态度)提问:先验综合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就好象先验综合知识本来就可能一样)?有些先验综合知识是可能的,但是要证明哲学属于这种知识却无比困难。我们当然能够举出一些好象是哲学知识的例子,但是如果有,则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废话。我喜欢的一个例子是胡塞尔的“我思其所思”,它是比笛卡儿的“我思”更为完全的“第一原理”,然而它是废话,难道我思还能够没有内在于我思的所思?如果没有,根本就没有思。可是这种“原理”实在不应该算作是知识而应该算作是一些已知的绝对条件,就像“宇宙存在”是科学以及其他所有知识和思想的绝对条件,它不能算是知识,因为有了这种所谓的“知识”并不能决定我们进一步能够知道什么。看来哲学知识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

  另一个技术性问题:如果哲学不可能是知识,那么是不是一种有着特别好处的解释?应该说,哲学作为一种解释比作为一种知识要合理一些,而且曾经是非常必要的解释,至少在各种社会科学发展起来之前,哲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解释,或者说,哲学原来相当于笼统的、综合起来的社会科学解释。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各种社会科学基本上都是从哲学里分离出来的。那么,现在既然各种社会科学已经分别形成了自己的解释,哲学还是不是一种有意义的解释?换句话说,哲学虽然不可能充当超级科学,但是否能够充当超级社会科学?显然,如果哲学也不能充当超级社会科学,那么哲学作为解释又有什么好处呢?即使有,恐怕也不明显,而且那种哲学解释的意义好象主要是文学性的,对语言有依赖,那些哲学的解释只有在哲学语言里才显得是有意义的,出了哲学语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特别担心哲学变成某种俱乐部性质的活动,有某种特别的爱好和谈论方式,但是除了对这个俱乐部的成员,对别的人毫无意义。不仅是哲学,事实上有许多学科里的某些“研究”越来越像是特定俱乐部里的娱乐。可以想象,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研究如果与人类文明中的其他某些部分之间不存在着必要相关的话,那么就很难确定其学术意义在哪里了。

  认为哲学在很大程度上退化为一种娱乐或者消遣性话语,恐怕有不少人不以为然,但事实上哲学正在变成知识分子的一种娱乐。哲学有着“深刻”的好名声,有权利谈论所有大事情,这种特权把哲学惯坏了。人们滥用哲学的一些好象很深刻的话语去吓唬人,不管人们是否崇拜哲学,人们在对实际存在的事情做出判断或者做实际事情时其实很少使用哲学这种学问。可见,哲学现在主要是用来说话,而不是用来做事——更糟糕的是,说话也是说着玩的。以前我也愿意抱怨,这么深刻的哲学不知道说给谁听。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它确实是个问题,但现在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哲学的那些话是打算给谁听的?当然,哲学不管过去还是将来都主要不是说给油漆匠听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油漆匠缺乏思想训练因此听不懂,而在于哲学问题和油漆匠的问题距离无比遥远。但是假如哲学问题离不管谁的问题都无比遥远——比如说哲学问题和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艺术家等等各种“家”所需要处理的问题关系不大——哲学就非常可疑了。那种与各种真实事情无关的哲学很像是思想中一道多余的手续,就是说,真实的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了,该怎么判断也怎么判断了,什么都做完了之后再来一点“哲学高度”的解释,可就是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

  像这样搞下去,哲学会完全失去学术性——这一点很值得解释——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哲学不是很有学术性吗?哲学一直深刻得很,怎么会失去学术性?是的,我们都看到了,哲学有一套一套的理论和话语,还有着对这些理论的专业解释,但是,问题恰恰就在于“专业性”不等于“学术性”。一项活动如果形成一种传统,有了专业性,当然就成为一个行业,推铅球扔铁饼也是行业,也有专业性,但却不能说是学术性。经典哲学有传统有专业性,甚至这种专业性还是在语言活动中实现的,所以看上去很像是学术性。可是,假如哲学话语真的有学术性,那么它的学术意义表现在哪里呢?它总得有些贡献,有些“用处”(有些人觉得我这个说法有些庸俗,但其实我所说的?用处”当然是指“不俗的”思想性用处,而不是生活琐事意义上的用处),更明确地说,哲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必须对文化的其他部分的存在有着必需加以考虑的参与;哲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思想研究,它必须对于其他学科的思想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说,假如哲学对于人类各种思想观念来说不是一种必要的工序,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学术性,而变成了一种偶然的谈论方式,一种有技巧的废话方式。

  不过决不能说哲学没有做出过贡献,事实上贡献还很多,但这主要归功于一些天才哲学家。可是天才是偶然的,哲学这个行业有过一些天才的贡献,这不等于这个行业是成熟的。如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哲学虽然早生,但却晚熟,一直到现在还不算成熟,就是说,尽管哲学给出过一些重要的思想,但我们却没有把握认为哲学是一种肯定能够不断提供重要思想的活动,甚至不知道这样的哲学到底是在做什么事情。现在许多人对哲学失望,觉得哲学差不多就算完了,这种感觉很有理由,但却又是错误的。哲学确实使人失望,但不是因为它完了,变得差劲了,而是它还不成熟,还不知道要做什么。海德格尔故意磕磕巴巴地说到哲学这个概念:哲学,那么一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味道很足,显然是想表明,传统哲学的那些概念和谈论方式并不能说明哲学是什么样的。现代的哲学天才们,无论是海德格尔、德里达还是维特根斯坦都试图用另一些概念和另一些谈论方式去做哲学,这显然是一种很有些不同的哲学感觉。尽管像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德里达这些对哲学另有看法的哲学家也普遍被人们尊为大师,但我担心他们的思想意义并没有被充分理解和重视——不是指他们的观念的含义,而是哲学的做法,含义是容易读懂的,但并不因此就懂得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哲学。

  关键不在于传统哲学是不是很好地解决了它想解决的问题,而在于它想解决的那些问题已经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假如在讨论中偷换了条件,就实际上改变了问题。文化的发展情况与此类似,我们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不断在改变,不断在“偷换”原来问题的条件(但这种“偷换”是合理的和必然的),于是,有许多问题还没有等到解决就失去意义,这就像我们在地球上要跳过2米显然需要训练和很大气力,但在月球上就不是问题。文化世界是人类的作品,这一点使得“偷换”条件的活动完全合理化,我们每天的文化和生活行为本身就是在发明着各种新的可能性和存在条件。一方面,我们似乎是按照观念去行为,但是,行为却又有着观念所不能包括的可能性;于是,另一方面,我们的行为总是改变了原来的观念和问题。文化世界不是一个能够确定讨论的对象,而是一种不确定的创作过程,这意味着,如果一种关于思想和观念的描述不能同时成为对思想和观念的创作,就根本不是一种有意义的描述,它会被创作抛弃。假如人们有本事把生活和文化“偷换”成另一个样子,这就是真本事了。

  传统哲学的观念和问题为什么不再是哲学的了?因为它们已经基本上失去了对人类文化的塑造力。主流的哲学(不管那种“主义”)的根本性质是“旁观性”的,即哲学被认为是一种最高的元描述和解释,当然,同时也被认为是总的、完善的解释。可是,也许哲学的解释和描述确实是最完善的解释,但我想说,对世界和生活的任何一种完善的解释并没有什么思想分量,它在人类文化中并不重要,因为哲学的解释与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的决定基本无关,事实上决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观念并不是那些哲学的完善解释,于是,哲学便和真实基本无关——尽管哲学的概念(世界、本质、真理、善等等)往往希望指向真实的事物,但却没有指向真实的运作,所以还是和真实无关。关键就在于哲学想当解释一切的旁观者(上帝创造一切,而哲学想解释一切),试图以一套完善的概念系统和结构去描述和解释世界,并且按照这种完善的概念去批评世界的不完善,这种“旁观性”导致“无关”。学过哲学的投机家索罗斯声称他发现一条哲学原理:世界是先天不完善的。说得很对,这一点就证明他的哲学水平不低。进一步说,我们凭什么知道那些样子就是完善的?显然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能够知道这一点。所谓“理想的”、“绝对的”、“完善的”其实来自哲学家对某些语词或者价值观的主观迷恋。

  我们当然需要哲学,但事实上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哲学。未来的哲学不是在选择关于世界和生活的描述,而是选择关于世界和生活的创意,不是把世界和生活看成某种样子,而是把决定行为的观念搞成某种样子,因为人们真正向哲学要求是不是某种基本解释,而是一些大创意,一些可能打开新的机会的诱惑。知识和智慧都是我们需要的,但意义不同,知识想知道“事情原来是这个样子”;智慧却思考“事情可以是另一个样子”。智慧就是有主意,也就是有创意,哲学是一种创意的生产方式。

  这其中道理简单说来就是,决定人类全部有文化意义的行为的观念最后是一些没有理由、“不讲道理”的假设,这些基本假设是一些创意,它们不是知识,所以没有理由和道理,也就不需要解释(经典哲学错误地以为那些观念是可以解释的),这些基本假设(包括各种基本的日常观念和各种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念)都是哲学问题,这些基本假设也可以说是哲学假设。当人类有文化有思想,就有了哲学假设和问题,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画面的基本创意,所以哲学是一种足够发达的文化所必需的。可是哲学一直被知识的欲望所控制,总想把一切复杂的事情归结为简单的观念(哲学家认为那些简单观念堪称“原理”),以为能够由非常有限的一些简单观念来解释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各种各样的基本假设以及各种可能的变化,并且以为我们能够知道哪些简单观念是能够完成这种哲学解释的。这种经典的哲学感觉至少包含着两个在我看来是不可逾越的困难:

  (1)那些最简单的观念或原理虽然似乎有着最大的解释幅度(这个特点经常使我们飘飘然地觉得“什么都可以被解释了呀”),但好象能够解释一切的观念只不过是关于一切的任意一种可能解释,我们同时可以有许多其他可能的解释,这意味着,这种解释可以随便替换而解释效力不变(把一切解释为物质或者精神,都无所谓),解释成了空话。过于简化的解释实际上变成了形式化的表达——虽然形式化的表达对于思想是有必要的,例如逻辑的表达,我们为了讨论命题间的关系,因此谈论的是任意某个命题p和任意另一个命题q,实质性的东西都隐去了——可是哲学要思想的不是形式,而是实质。那些哲学基本原理往往只不过是冒充为实质观念的不合理的形式表达。并且

  (2)人类思想观念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可能预料这种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也不可能确定什么观念是绝对基本的,某种新问题的出现完全可能导致观念系统改组甚至“颠倒过来玩”的情况,可以使一些细枝末节变成思想中心。这其中有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人类文化的存在不是一个自然过程,不是一个按照某些原理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我们可以捏来捏去的“活物”,是一个生命化的存在,人类不断把思想文化捏成不同的样子,捏出各种不同的基本问题,整个文化就是一个创作。所谓知识,只是基于一种创作结果而产生的对事物的合理解释。当意识到整个文化的基本事实是一个创作的事实,就会注意到,思想中的各种观念并不像语法结构或者逻辑结构那样是层层推出的——那只是出于表达方便而产生的结构,切不能把表达的结构误解为思想性的结构——而是像生命器官之间那样是“平等地”互相需要着的,没有哪些观念是绝对基本的,哪些观念成为基本的,要取决于出现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所以,不存在更不可能知道哪些观念是固定地支配着或控制着整个思想文化的基本观念。经典哲学所“发现”的那些基本观念或原理,就像是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国王,名义上是最高领导,实际上说了不算。现在的情况是,哲学积累了许多原理,主要是充当思想里的纯粹语言摆设,尽管我们有时候仍然使用它们来说话,实际的原因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真正需要说的话。说不出需要的话而胡说,说了和没说一样,这也是一种文化失语症。失语症是屡见不鲜的文化现象,一种传统在找不到崭新的话语时就会凑乎把已经失去意义的话说下去,就像一个政府在找不到新的口号时就会继续念念失效了的口号,因为不可能不说话。这一点不可不察,不能把已经在凑乎事儿的话听成天经地义。

3、哲学作为创作

  生活不会等待哲学,不会等待跟不上生活的观念,思想也一样,思想也不会等待跟不上思想需要的观念。思想能够在没有明确观念的地方发生,那种思想是一些感觉,真正的哲学感觉,是处理观念的感觉,或者,关于理性的感性,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经验的感觉。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说的那种经验性的感觉,如果是有创造性的,就说它是艺术感觉,而如果一种关于理性观念的感觉是有创造性的,就可以说是哲学感觉,或者说是思想的艺术感觉——哲学是一种艺术。

  有一些哲学家早就意识到理性中有一种感性的活动,但是由于哲学一直笼罩在知识论气氛里,于是,理性中的感性被说成是“理性直观”之类,这是很知识气的东西,不是艺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可能证明存在着哲学知识,更加不可能证明哲学知识能够给人类思想观念提供最后的理由和根据,因为无论哪方面的思想观念最后都没有理由,最后的观念是假设,这些假设是创意,是创意就不是知识。这一点说明我们以知识眼光为准的哲学一直还没有探明哲学思想层次的深度,还没有落实到真正的哲学感觉上。哲学尊重知识,但做的是艺术。

  我们原来的哲学感觉很有些内在混乱。哲学本来可以给出一些有创意的基本假设,却又试图表明那些假设是恰好反映了真相的知识,或者恰好是某种普遍有效的解释,这种反创意的思维使得哲学一心关注纯粹概念的逻辑性,而很少考虑哲学观念作为创意的价值,于是往往破坏了创意,结果就是人们所看到的,有一些哲学成为不知所云的胡说,有一些看上去是真理的则是废话。

  经典哲学毕竟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话语,顺着它说也好象有些意思,因此很少有人觉得经典哲学真的报废了。不妨想想这样的事情:与足球相比,推铅球显然是非常无趣的运动项目,不但无趣,而且还缺乏象征意义(比如足球队可以象征智勇双全的集体;乔丹象征超人技艺;举重和拳击象征力量等等),甚至比较缺乏商业价值,?么,为什么还一直有人推铅球?因为它是个传统存在,人们虽然不觉得它有趣,但惯性地没有想到取消它,尤其体育制度承认它作为一个项目,而且有比赛,就是这样。经典哲学以及某些“学问”也一样,只不过我们一直习惯有这样的学术项目,有这样的教育,有这样的职业,也有“比赛”(使用特定语言和格式,按照特定规范,比谁把那套话语说得细致圆熟,说得更远,就像按照同一个姿势比一比谁的铅球推得远)。毫无疑问,经典哲学说出了许多真理,甚至有时也很有创意,但却是纯粹语言里的真理和创意,也许我们还会继续进行这种纯粹语言比赛,但却必需意识到,那只不过是纯粹语言比赛而已,决不能用来塑造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哲学会慢慢成熟起来,哲学的感觉也会慢慢明确,我相信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原来哲学的野心太大了,总想把非常活泼的文化和生活控制在某种死板的概念箱子里,这不仅不可能,而且有害。没有比智慧变成一套固定的、局限的封闭话语更损害智慧的了。哲学不可能成为一种知识(不管是元知识、元描述还是元叙述、元解释),最不懂哲学的人就是试图根据某些知识证明某种创意是错误的。我们只能根据更强的创意证明某些创意没有水平,就像艺术的情况一样。哲学作为不受知识限制的思想就只能成为思想文化中最活跃的、前卫的、不确定的创意,比较确切地说,哲学就是在再也没有进一步的道理的基本观念之间创造道理的活动。这样,哲学和其他学科的思想就不会有明显的分界,任何一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构想都是哲学性的,反过来说,哲学不再是旁观的评论,而是在局内插手。这样哲学变小了,但会比较实在。

  这样的哲学将不再是可以“想不起来”的思想了——文化是一个生命体,但却不是一个自然生命体,就是说,用来构成文化的各种观念不见得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生气勃勃的生命结构和效果,如果没有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就没有充满活力的生活,显然,如何把文化塑造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存在,或者说,思想如何使思想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成为思想的根本问题,哲学要对付这个问题。毫无疑问,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先验模式,所有人文社会观念都不可能有先验模式,假如哲学在思想观念上坚持先验的追求,就难免搞出一些有事没事都“想不起来”的哲学,所以,哲学只能收敛为一些构成文化和生活诱惑的思想创意(思想必须能够诱惑文化和生活而不仅仅要诱惑自己),给各种学科的学理制造问题。诱惑或者问题是必需面对的,这与总结性的“总的看法”不一样,思想不需要总结,只需要诱惑。哲学感觉就是敏感到思想文化什么地方需要刺激和需要什么样的诱惑。

  可以这样理解:原来我们在哲学里思考的是“什么是什么”,现在发现问题其实应该是“能够把什么搞成什么”。正因为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无立场”这样一种哲学感觉——无立场不是不要立场,而是不从某种立场去看其他立场,能够“麻木不仁”地把所有立场都看成“材料”,即意识到,没有哪一个思想本身是坏的,关键要看放在什么地方。这就像对于艺术来说,没有哪一种存在是坏的——在艺术里不能说一张椅子是坏材料,而一片云是好材料——关键是如何构成一种经验诱惑。哲学和艺术是同深度的,如果说艺术思考如何构成经验的诱惑,那么,哲学则思考如何构成思想的诱惑。当把各种观念构成一个有诱惑的整体画面,然后各种观点的意义和价值才被确定。不是观点决定了我们有什么可想的,而是可想的问题决定了什么观点是值得想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6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9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9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9评论 3 4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9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41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